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尾蚴性皮炎

尾蚴性皮炎
 
摘要: 尾蚴性皮炎是禽类或畜类血吸虫的尾蚴侵入人体皮肤所引起的疾病,发生于稻田的皮炎俗名 “鸭怪”、“鸭屎疯”。

尾蚴性皮炎是禽类或畜类血吸虫的尾蚴侵入人体皮肤所引起的疾病,发生于稻田的皮炎俗名 “鸭怪”、“鸭屎疯”。我国已知能引起人体尾蚴性皮炎的血吸虫除重复感染的日本血吸虫外,主要包括寄生于禽类的包氏毛毕吸虫 (Trichobilharzia paoi)、中山毛毕吸虫 (T. zhong-shani)、眼点毛毕吸虫(T. ocellata)、巨大毛毕吸虫(T.gigantica)、集安毛毕吸虫(T. jianensis);寄生于牛、羊等家畜的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 (Orientobilharzia tur-kestanica)、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亚种(O. t. tuber-culata)和程氏东毕吸虫(O. cheni)。

包氏毛毕吸虫尾蚴缺咽,有眼点。体部大小202~279×64~93μm,尾干249~322×38~47μm,尾叉172~193×21~26μm。前端头部作漏斗状。食道细长,末端有极短的肠支雏形。腹吸盘圆形,具小刺。单细胞钻腺5对,2对在腹吸盘之前,3对在其后,腺管延伸至前端,每管开口处缺小刺。焰细胞公式为2(3+3+1)。

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尾蚴无咽,无眼点。体部大小178×62μm,尾干187×22μm,尾叉45×13μm。头器58×22μm。腹吸盘位于虫体后部,不发达,直径107μm。体表与尾部均披小刺,而以尾部最明显。头部前端有小突起,大小为19×18μm。4对单细胞钻腺,其导管沿口吸盘的两侧向前伸出,管端呈小刺结构,每边4个,分列于口吸盘的前缘。

程氏东毕吸虫尾蚴无咽,无眼点,全身披小刺。体部大小146.3×45.2μm,尾干166×23.9μm,尾叉68.4×14.5μm,头器52.8×27.7μm。头器腹面有一口孔,口孔背侧有一头腺。腹吸盘位于体部后1/4处。钻腺5对,每对导管开口于前端。焰细胞公式为2[(2+2)+1],在腹吸盘前和后各2对,在尾干1对。

毛毕属血吸虫寄生于禽类 (如鸭),东毕属血吸虫寄生于家畜 (如牛),它们在静脉内寄生,以椎实螺为中间宿主。

国外可引起尾蚴性皮炎的血吸虫有数十种,除毛毕属、东毕属及巨毕属(Gigantobilharzia)外,尚有小裂体属的杜氏小裂体吸虫(Schistosomatium douthitti)及裂体属的纺锤血吸虫(Schistosoma spindale)。

很多国家都有尾蚴性皮炎的病例,多因游泳而感染。在我国此病分布于吉林、辽宁、四川、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省市。与人体感染关系最密切的动物宿主是牛和家鸭,候鸟的作用不大。这些动物在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内活动,排出大量虫卵,成为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是于耕作和放养牛、鸭时接触有尾蚴的水所致。如辽宁、上海、四川等地农民在秧田拔秧时感染机会最多,种植茭白、养鸭也是感染的主要农业劳动。椎实螺的出现、活动、繁殖、受毛蚴的感染及尾蚴的逸出螺体等都有明显的季节性,并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一致。辽宁地区的感染季节较短,自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高峰,7月下旬即渐次消失;上海郊区感染高峰在6~7月;四川的感染季节较长,在3~10月,其高峰在5月。

尾蚴性皮炎是一种皮肤变态反应性炎症。其变应原为尾蚴的分泌物和尾蚴死后的裂解物。据实验观察,禽类毛毕吸虫和畜类东毕吸虫的尾蚴侵入皮肤以后多停留在生发层,甚少侵入真皮层。病变可见表皮的角皮隆起形成空隙,尾蚴在生发层形成隧道,早期无明显炎症反应。尾蚴钻腺的分泌物中溶蛋白酶可使其周围细胞溶解,模糊不清。以后在虫体周围有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周围出现水肿,表皮出现小水疱,疱内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水疱表皮坏死。如有继发感染则有炎症反应。这是初次感染的过程。重复感染则因变态反应,病变出现早而剧烈。

临床表现有:①痒:接触疫水的部位,如下水田者的四肢发生刺痒,一般1天内出现,早者可在接触尾蚴后5分钟出现;②红斑:最早可在30分钟内出现,其后渐增多而明显;③丘疹或丘疱疹:10分钟后即开始出现,30分钟后渐多。红斑和丘疹可扩大或融合成大小片或风团块。多数病人出现上述症状较迟,一般在接触疫水后3~4天最明显,1周后消退,亦有持续1~2个月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奇痒,并逐渐加剧,尤以睡时为甚。由于奇痒,常可搔破患处,导致继发感染和糜烂,严重者出现淋巴结肿痛,最后炎症处结痂自愈。少数病人可在病变高峰期出现发热。上述病理变化、症状出现的时间和程度,与个体的敏感性、感染的尾蚴量和是否重复感染等有关。当年内重复感染者的各次反应可依次加剧。隔年重复感染亦比初感染者为重。一般而言,禽类毛毕吸虫尾蚴侵入人皮肤所造成的损害较畜类东毕吸虫者为重。

诊断可根据疫水接触史、皮肤症状出现的季节和临床表现。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5~15%来苏儿液(妇女、少年浓度应小)、1~5%樟脑酒精、鱼黄软膏(鱼石脂、硫黄、氧化锌)等具有迅速止痒,促进皮疹消退的作用。症状较重者可给服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等。

预防尾蚴性皮炎的措施,可根据各地的动物宿主、中间宿主及感染方式的不同而异。

(1) 消灭椎实螺 在椎实螺较集中的生产或生活地段如秧田,可使用氨水(250ppm氨水施肥用量每亩30~50市斤,灭螺效果可达90%以上)、硫酸铜(稻田水深5~10cm,每亩用1~1.5市斤)、五氯酚钠(稻田水深5cm,每亩用1市斤)、6%可湿性六六六(用土按1:10混合,撒入稻田,每亩用药15~20市斤)。在播种插秧前投入草木灰(每亩100市斤以上),或茶子饼(稻田水深15cm,每亩撒40市斤)有抑制螺类生长繁殖或杀螺的作用。此外,改变稻田灌、放水时间及水旱作物轮种等亦有防制椎实螺的作用。

(2) 个人防护 在农业劳动前涂抹防护药物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软膏、松香软膏、尿醛树酯涂剂、聚氯乙烯类液膜、聚乙烯醇缩丁醛等可驱避或杀死尾蚴。但不同的劳动方式及浸泡和磨擦的程度有较大差别,故药效的持久性不一。穿着氯硝柳胺浸泡过的衣服有很好的防护作用。机械性防护可采用塑料薄膜脚套、护袖、裹布等。

(3) 防止牛、鸭等污染稻田。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835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4
  • 更新时间: 2012-12-14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