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蜈蚣螫伤

蜈蚣螫伤
 
摘要: 蜈蚣,俗称“百足”,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大蜈蚣科。体扁长,分21节,每节有足一对,头后一对有发达的爪和毒腺,故又称“毒爪”。

蜈蚣,俗称“百足”,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大蜈蚣科。体扁长,分21节,每节有足一对,头后一对有发达的爪和毒腺,故又称“毒爪”。蜈蚣螫人时,其毒爪刺入皮肤,放出毒汁,引起受螫皮肤炎症,剧烈痛痒及不同程度之全身中毒症状。因蜈蚣的种类不同,螫伤皮肤时释放的毒汁性质不一,故螫伤后症状轻重各异。通常,受螫部位有两个小出血点,其周红肿,可发展为褐色水肿,有时发生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数日后,多数患者炎症可自行消退。自觉局部剧痛或剧痒,部分患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脉搏增快、心悸、眩晕、浑身麻木、谵语及抽搐等。儿童被螫伤,有可能危及生命。

根据蜈蚣螫伤史,局部有两个小出血点,自觉剧烈痛痒可资诊断。蜈蚣性喜阴暗潮湿,常栖息于腐木、墙角、砖缝中,行动敏捷。潮湿地区,如厨房、墙角、床下,可洒些石灰以防蜈蚣爬行。在阴暗潮湿场所工作者,应尽可能戴帽,穿长袖衣裤。蜈蚣螫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洗擦,局部涂擦10%氨水或以5~10%碳酸氢钠溶液湿敷,并可在伤处拔火罐或用吸乳器以吸出毒汁。红肿疼痛剧烈可在出血点部位或被螫部位的近心端皮下注射盐酸吐根碱,或用0.25~0.5%普鲁卡因溶液局封。全身症状明显者,可加服上海蛇药或南通蛇药片。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38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