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或携带者咳嗽、喷嚏,使病原体随同飞沫被喷到周围的空气中,易感者吸入这种含有病原体的飞沫而形成新的传染,这种传播称为空气飞沫传播。空气飞沫传播一般又可再分为飞沫、飞沫核及尘埃三种传播。
飞沫传播系直接吸入飞沫而受染。病人咳嗽或喷嚏时,每次能排除6万~8万个飞沫。直径大的飞沫很快沉落下来,直径在0.3~2μm的飞沫则悬浮在空气中,且随气流移动。喷射的飞沫呈扇形,其半径约2m,故传播在2m以内发生。
飞沫核传播是指通过飞沫核而传播疾病。飞沫在空气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其表层水分自然蒸发,使小滴变成致密的小圆形微粒,称飞沫核。飞沫核浮于空气中呈气溶胶,可漂浮30小时,其中心部分保持一定湿度,可使病原体存活一段时间。当易感者吸入此飞沫核时,可构成传染。
尘埃传播又名间接飞沫传播。抵抗力比较强的病原体混于痰或大的飞沫中,落于地面干燥后可以随尘土飞扬,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由于病原体随尘埃传播的范围甚广,故人在受染后,不易查明其传染源。经空气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有以下流行特征:
(1) 因空气飞沫传播最容易实现,病例常连续发生,患者常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一些短潜伏期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当易感人群增多时,常可形成爆发。
(2) 城市中在无有效防治措施的情况下,此类传染病的发病率有周期性升高。偏僻农村因交通不便,人们交往较少,可多年不发生此类传染病,但一旦传染源输入,即可造成爆发流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3) 成人多在幼年时由于患病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所以患者大多为儿童。
(4) 此类传染病常发生于居住拥挤,人们交往频繁的地方。
(5) 发病率常在冬春季节升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