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霉菌病简称癣,是寄生或腐生于角蛋白组织 (表皮角层、毛发、甲板)的霉菌所引起的皮肤感染。在我国是常见多发病,流行颇广。黄河流域以北地区,气候较寒而干燥,发病率较低,但在江淮流域,特别是东南沿海各省,气候温暖潮湿,发病率较高。本病可分为下列几类:
表皮霉菌病 致病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及表皮癣菌属。少数由曲菌或念珠菌等条件致病菌引起。①毛癣菌属: 大分生孢子,多数狭长似棒状,壁光滑。已发现20种,其中13种可侵犯人体组织。我国常见的有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黄癣菌、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叠瓦癣菌等。②小孢子菌属: 大分生孢子,多数呈梭形,壁有刺,大小不等。已发现14种,其中8种可以侵犯人体组织。我国常见的有铁锈色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③表皮癣菌属: 大分生孢子呈杵状,仅有絮状表皮癣菌一种。
上列三类,主要侵犯表皮角层、毛发和甲板,产生丘疹、水疱、断发和甲板改变等。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等几种。
角层癣菌病 腐生于表皮角层或毛干表面,一般不引起组织的任何反应。可分两型: ①角层型: 如花斑癣菌、东方型掌黑癣菌及西方型掌黑癣菌等引起的花斑癣及掌黑癣。②毛发型: 如腋毛癣、亚洲型毛结节菌及欧洲型毛结节菌,分别引起腋毛癣、黑色毛结节癣及白色毛结节癣。
癣菌疹 由皮肤癣菌及其代谢产物 (抗原性物质),从病灶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至病灶以外的皮肤上,产生的变应性皮疹。角层癣菌因不侵入组织,故不能引起癣菌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