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猪巨吻棘头虫与棘头虫病

猪巨吻棘头虫与棘头虫病
 
摘要: 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s(Pallas 1781) Travassos,1917] 又名巨棘吻虫(Echi-norhynchus gigas Bloch,1782)或巨吻棘头虫[Gigan-torhynchus gigas (Bloch,1782) Hamann,1892],属于棘头动物门的棘头虫纲。猪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等动物的小肠内,偶可寄生于人的小肠内并引起棘头虫病。

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s(Pallas 1781) Travassos,1917] 又名巨棘吻虫(Echi-norhynchus gigas Bloch,1782)或巨吻棘头虫[Gigan-torhynchus gigas (Bloch,1782) Hamann,1892],属于棘头动物门的棘头虫纲。猪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等动物的小肠内,偶可寄生于人的小肠内并引起棘头虫病。

成虫乳白色,长圆柱形,背腹略呈扁平,体表有明显横纹,前端较粗向后直至尾端逐渐变细,吻突呈球形,上有倒钩5~6行。雌虫长20~65cm,宽0.4~1cm。雄虫长5~10cm,宽0.3~0.5cm。虫体无消化道,靠体表的渗透作用吸收宿主小肠内的营养。虫卵椭圆形,大小80~100×46~65μm,胚膜有3层,第1层薄、无色,第2层厚、黑褐色。卵排出时其内有发育完全具小钩的胚胎,体表具角质层小刺。

成虫寄生于宿主小肠,具胚胎的卵随粪便排出。虫卵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很强,能在土壤表面或深处生存数月之久。虫卵被某些甲虫如金龟子、天牛等吞食后,卵内幼虫很快孵出,迅速穿过肠壁进入体腔形成囊胞,经65~90天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棘头体。终宿主吞食含有棘头体的甲虫后,棘头体在小肠内逸出,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终宿主为家猪、野猪、狗、猫。人因偶然吞食甲虫而感染。

此虫在苏联、捷克、泰国及我国都有过报道。国内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河北等省。猪为主要传染源,曾在山东省乳山县检查53头猪,7头的粪便内发现棘头虫卵,阳性率13.2%。还检查了当地屠宰场内猪肠45具,在7具内发现棘头虫,阳性率为15.6%,与粪检结果相近,发现的棘头虫数为1~11条,平均3.7条。因人不是棘头虫的适宜宿主,病人体内的虫体多数达不到成熟阶段。病人粪便中查不到虫卵。故人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人体受感染主要是食入生或半生的含有棘头体的甲虫类。患者多为儿童及青年。发病季节与各地甲虫的活动繁殖季节有关,一般为6~11月。在山东棕色金龟子以成虫和幼虫交替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开始出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活动盛期。曲牙锯天牛以老熟幼虫越冬,5~6月间开始羽化为成虫。在此季节儿童成群捕食,形成6~8月的发病高峰。

据调查中间宿主有①大牙锯天牛(Dorythenes paru-doxus);②曲牙锯天牛(Dorythenes hydropicus);③棕色金龟子 (Holotrichia titanus); ④大石纹金龟子(Polyphylla laticolis);⑤亮绿金龟子(Mimela splen-ens); ⑥蒙古绿金龟子 (Anomala mongolica); ⑦Popillia属的金龟子(种别未定)。

棘头虫以吻突倒钩钩附于小肠壁,使肠粘膜出血、发炎、坏死,形成溃疡。虫体的代谢产物毒素可影响消化功能,出现腹痛、腹泻、消瘦、贫血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虫体的吻突可穿通肠壁造成肠穿孔、腹膜炎. 腹腔脓肿等。山东省发现的17例以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可伴发热、右下腹压痛、肌肉紧张等。其中6例手术中发现回肠中段或末段有穿孔或坏死,受损肠管内均检获棘头虫成虫。

患者来自流行区,有捕食甲虫史以及出现腹痛、消瘦、贫血、腹部包块等症状者,可考虑本病,对初步诊断病人可试用驱虫药治疗,如排出虫体可确诊。

目前尚无理想的驱虫药物。治疗本虫所致的外科并发症应同时结合手术取虫。

预防主要是在流行区教育儿童不要捕食甲虫,以及加强对猪的饲养管理。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8000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4
  • 更新时间: 2012-12-14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