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尾蚴皮炎主要是农民种稻,特别在拔秧过程中遭受血吸虫尾蚴侵袭而发生于四肢的皮肤病。此病并未引起注意,至五十年代末期才被发现,以后全国种稻地区均有报道。我国种稻各省,由于各地区气候不同,拔秧时间亦有不同,故发病时间亦有差异。如在四川为4~5月,上海为5~6月。患者与性别年龄无关。在感染重的秧苗田中,下田拔秧农民的发病率为100%。在一般秧田中间有发生。在有些茭白田中、水塘、水沟、或河浜中工作者亦有发病。不接触水的皮肤不发病。
农民下田拔秧接触疫水15~30分钟后发病。发病部位为浸在水中的小腿至踝部伸面,其次为屈侧以及手和前臂,分布对称。手掌角层厚,经常动作,和陷入泥土中的足并不受累。开始很刺痒,很快出现菜籽大的红点,几小时后发展成绿豆大、水肿性、淡红或红色丘疱疹或丘疹,质地坚实,绕以红晕。丘疹顶端可见凹陷点或虫咬痕迹。间或伴有针头大瘀点。丘疹疏散分布,或密集成片,一般于3~4日发展到高潮,于1~2周消退。如反复感染,并可发生水疱和风团样损害,剧痒刺痛,抓破后呈渗液糜烂面,继发感染,产生脓皮病。病程可达1~2月以上。
本病的形成包括下列四个环节: ①血吸虫: 从牛、猪、鸡、鸭、鼠的静脉、肠系膜静脉及肝,以及各种螺中发现四种血吸虫,即福建的包氏毛血吸虫(Trichobilharziapaoi,sp. nov.),四川的鸭血吸虫(T. ocellata),上海的费氏毛血吸虫(T. gigantea,Faust,1924)和吉林的土耳基斯坦鸟血吸虫 (Ornithobilharzia turkestani-ca),它们都有叉尾尾蚴。动物实验中它们在皮肤和肝脏各阶段的变化,显示重复接种后,皮肤发生变应性反应。接种的次数越多,反应越快越强,继之尾蚴在皮肤中消失,很少达到肺部。②中间宿主椎实螺: 秧田中螺类很多,最主要为椎实螺。③终宿主牛、鸭: 终宿主在我国东北为牛,间有候鸟即野鸭,长江以南的均是鸭,偶有野鸭。④迷走宿主为人。我国皮肤科工作者自我接种试验,发现接种后10~20分钟刺痒,20~30分钟出现红斑,在8小时内发展成黄豆大丘疹,于2~3日内消失。重复接种后,丘疹、间或伴有红晕的风团在30~120分钟内发生,水疱发生于1~2日内,4~5日内脱屑,大都比第一次接种发生较快而较重,亦有反应如前或甚至无反应者。在接种后30分钟,尾蚴位于表皮和真皮间,真皮有轻度充血,2小时后血管扩张、水肿,伴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此后即不再发现尾蚴。24小时血管有内皮和外膜增殖,水肿更重,有浓厚的围管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
根据上述,本病的发展程序大致如下: 鸭和牛在耕种时期进入田内,将其含有虫卵的粪便排入水田。当温度适合时,虫卵很快孵化成毛蚴,在秧田灌水时随水进入田内的椎实螺体内,在螺内演变为母胞蚴、子胞蚴,最后发育成尾蚴而逸入水中。尾蚴在水中游动,如遇到鸭或牛,即钻入它们体内,在门静脉系统及肝内发育为成虫而产卵。如遇人体则侵入皮肤引起发病。但尾蚴在真皮内约2小时死亡,不变为成虫,也不引起内脏病变,故人系迷走宿主。从虫卵演变成尾蚴约需11/2月时间,与翻土、播种、到拔秧的时间相一致,故农民于插秧时发病。治疗原则以止痒、消炎、防止继发感染为主。止痒可服抗组胺制剂; 维生素C 250mg,日三次,或1g静脉注射,日一次; 外搽含有2%樟脑、1%薄荷脑、30%酒精的炉甘石洗剂或振荡洗剂。或扑含5%樟脑和薄荷脑的粉剂。抓破时可搽1%龙胆紫液。
预防可采取下列措施: 禁止感染的鸭和牛进入秧苗田内,耕田以机耕代牛。不用没有处理过的鸭和牛粪作秧田肥料。用氨水作化肥,每亩25~30kg可灭螺90%以上。注意椎实螺可进入小土丘或田边草丛中,施肥前应将小土丘锄平,田边草除去。水深应在6cm以下,以保持化肥浓度。氯硝柳胺的有效浓度为1ppm,可用2ppm。也可用碳酸氢胺,每亩15kg有效,但较氨水略差。
个人防护可试用下列制剂: 氯硝柳胺2%,甲基硅油500cs 4%,萘14%,石蜡20%,凡士林60%。制法是将石蜡加热熔融,加萘熔融,再加其他3种,加齐后停止加热,搅拌均匀,干后变硬,搽时稍用力,日搽一次。或用樟脑1g,石炭酸1g,明胶1~6g,软皂0.4g,氯硝柳胺2.0g,邻苯二甲酸二丁脂15.0g,醋酸铝溶液10.0g石蜡5.0g,松香3.0g,蒸馏水加至100.0ml。日搽二次,即早上和午后下田时搽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