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多头蚴与多头蚴病

多头蚴与多头蚴病
 
摘要: 多头属与带属极相似,其不同点为:头节第1排大钩的钩柄较弯曲;阴道在近排泄管处呈曲折状。但这些不同点并非绝对肯定,唯一可靠的区别在于幼虫期,多头属为多头蚴,而带属为囊尾蚴。

多头属与带属极相似,其不同点为:头节第1排大钩的钩柄较弯曲;阴道在近排泄管处呈曲折状。但这些不同点并非绝对肯定,唯一可靠的区别在于幼虫期,多头属为多头蚴,而带属为囊尾蚴。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人体所致,为动物源性寄生虫病。与人体感染的多头蚴有关的虫种有:多头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Leske,1780) Hall,1910];链形多头绦虫[M.serialis(Gervais,1845) Stiles & Stevenson,1905];布氏多头绦虫(M. brauni Setti,1897);鼠多头绦虫(M. glo-meratus,Railliet & Henry,1915)。

多头多头绦虫的成虫与猪肉绦虫相似,唯其体较短,长40~100cm;节片数少,200~250个;头节近梨形,直径约0.8mm,两圈钩数22~32个,大小相间排列,第1排大钩长0.15~0.17mm,钩柄弯曲,背面具一深沟,第2排小钩微弯, 0.09~0.1mm;成节内卵巢仅两叶;孕节子宫分枝,每侧9~26支。虫卵与猪肉绦虫卵很难区分。

多头多头绦虫成虫寄生于狗等食肉动物的小肠内,孕节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如被羊、牛等反刍动物吞食,六钩蚴在这些中间宿主的肠中释出,钻入肠壁,随血流至脑、眼或脊髓等组织内,经2~3个月,发育成为多头蚴。多头蚴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3.5cm,大小随所在部位而异,囊壁为透明的膜,膜内生发层长有许多头节,可多达数百个,囊内充满无色的液体。羊、牛组织内的多头蚴如被终宿主所食,囊壁在肠内被消化,各头节附着于肠壁,经1~2个月发育为成虫。

多头多头绦虫头节

左: 正面观 右: 大钩、小钩

多 头 蚴


多头多头绦虫和链形多头绦虫的终宿主为狗、狐、狼;布氏多头绦虫为狗;鼠多头绦虫的终宿主不详。多头多头绦虫的中间宿主为羊、牛、马、猪、猕猴等; 链形多头绦虫为兔、河狸鼠、硬毛鼠、松鼠、狒狒、山魈;布氏多头绦虫为松鼠;鼠多头绦虫为沙鼠。多头多头绦虫分布于非洲、法国、英国、美国及巴西;链形多头绦虫分布于非洲及法国;布氏多头绦虫分布于乌干达及卢旺达; 鼠多头绦虫分布于刚果及尼日利亚。

多头蚴病多分布于非洲及美洲,欧洲也有,但人体感染仅50余例。我国仅有动物寄生多头多头绦虫的记载,分布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陕西、山西、四川等省、自治区,终宿主有狗,中间宿主有绵羊、山羊、牛。此外,在内蒙、贵州、云南、福建、江苏、北京的牛、羊体内发现的多头蚴尚有斯氏多头蚴 (Coenurus skrjabini Popov)及格氏多头蚴(C. gaigeri Hall,1916)两种。

多头多头绦虫主要在狗和羊等动物间传播流行,人由于误食被虫卵污染的饮食而受感染。传播因素与棘球蚴病基本相同。多头蚴多侵袭人脑的侧室后角、脊髓膜内或脑神经;其次是眼,在结合膜下,粘附于巩膜和玻璃体上。临床表现有截瘫、偏瘫、伴呕吐和其它颅脑压迫症状,以及眼痛和视力减退等,后果严重。

链形多头绦虫的多头蚴在人体的寄生部位为皮下组织、骨胳肌;布氏多头绦虫为皮下组织、眼;鼠多头绦虫为肋间肌、三角肌。

确诊本病需根据发现多头蚴。

治疗仅用外科手术摘除。

预防重在注意个人卫生和对狗的管理。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90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4
  • 更新时间: 2012-12-14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