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膨结线虫 [Dioctophyma renale (Goeze,1782)Stiles,1901]属膨结科(Dioctophymatidae),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的肾脏或腹腔内,偶可寄生于人,引起膨结线虫病。
肾膨结线虫系寄生线虫中最大的一种。我国发现的成虫,以狗体的为最大,雌虫长约1m,宽约1cm,雄虫长28.5cm,宽0.46cm。在小型兽类中则较小。色鲜红,固定后灰褐色。体前半部向前端渐细。表皮具横纹。两侧各有乳突1行。口周有2圈乳突各6个。口腔呈六角形。口后方腹面有1卵形凹陷,在雌虫尤为显著。雄虫尾端有1水盂形、无肋的交合繖,并有细长的交合刺1根自其中央的生殖锥中伸出。雌虫阴门位于近体前端,相当食道的后端。肛孔位于体末端,略偏腹侧。卵椭圆形,棕黄色,大小56~66×33~42μm(水貂),壳厚,表面有许多小凹陷。卵刚产出时含2个细胞。
成虫主要寄生于食肉目动物的肾脏内,尤以右侧为常见,甚少侵及双侧。亦可寄生于腹腔,亦多在右侧。人体寄生的均在肾内。虫卵随宿主尿排出体外。在水中25~30℃时1个月可发育为感染性卵,但温度低则需要6~7个月。如卵被第一中间宿主,寄生于蝲蛄的蛭形蚓科(Branchiobdellidae)的环节动物如Cambarincola ch-irocephala及C. vitrea食入,在其体内孵出具口刺的幼虫,穿出肠壁,在组织内经10天的发育为第2期幼虫。第2期幼虫如被第二中间宿主鱼所食,则移入鱼的肝脏或肠系膜发育成包囊。受感染的鱼,在美洲为鲇类,在欧洲为Idus idus,如被终宿主食下,则幼虫自十二指肠的第一弯处钻出,经腹腔进入肾脏。有的动物 (如水貂)的十二指肠,正好靠近右肾,幼虫可就近钻入,故右肾感染较多见。有的动物(如狗),肾脏离十二指肠较远,幼虫穿过十二指肠后,常落入腹腔,则腹腔感染较多见。肾膨结线虫的终宿主主要为鼬科及犬科食肉兽,但在牛、马、猪亦有记载。
肾膨结线虫分布于欧洲、美洲及亚洲。在我国已记录于江苏南京(狗),上海 (黄鼬),吉林长春 (狗),延吉(狗、海豹),云南大理(褐家鼠),浙江镇海 (饲养的美洲水貂)。人体感染在湖北宜昌地区曾报告4例,随尿自然排出虫体共5条。
寄生于肾盂的成虫,尽管数目不多,由于虫体较大,压迫肾组织,造成肾实质坏死,加之成虫的取食活动,也使肾组织逐渐遭到破坏,最后可使受损的肾仅存肾包膜,内含虫体及脓性物质。本病早期可出现肾绞痛、脓尿及血尿。晚期当肾功能受严重损害时,甚至可发生尿毒症。有时虫体可从尿道排出。另侧未被寄生的肾脏则由于代偿而增大。
诊断依据从尿中检出虫卵,但如成虫寄生在腹腔或仅有雄虫,则尿中无虫卵。有时X线检查可见虫体。
治疗可采用外科手术摘出成虫。
预防应注意不吃生的或未熟的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