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堡病毒和伊博拉病毒都是新发现的病毒,现在还没有分类。它们在许多细胞培养上都很容易生长,它们的致病力、感染力强,毒力高,病人的病死率也高,可以从病人传染健康人,因此可能作为致死性战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组已将马尔堡病毒列为潜在性战剂。
马尔堡和伊博拉两种病毒在形态上很相似,都呈多形性,在负染色的切片上,在电镜下,都表现为长管(鞭毛)状、U-字形、6-字形或圆形颗粒。(图1、2)。病毒颗粒含有一个内部螺旋状结构,可能就是核衣壳;一个单膜状胞膜和一个表面凸起层(图1、2)。颗粒直径约80nm,长度变化很大。1967年测量的马尔堡病毒,长度在130~2,600nm,中数为655nm,最长的达8000nm;1977年测量的伊博拉病毒颗粒,最长达14,000nm。病毒颗粒短小,呈“6”字形态和圆形,主要存在于病人或实验感染动物的组织和体液里,在细胞培养物中则多为畸形的颗粒,内含各样卷曲形状的核衣壳细丝,因而多为分岔的和较长的颗粒(图2、3、4)。
病毒表面凸起层有许多刺,长约10nm,其形状可能受固定和染色的影响。包膜层由宿主细胞形成,它沿着管状颗粒整个长度,紧密地连接着核衣壳。在“6”字形和圆形颗粒的弯曲核衣壳上面,在长颗粒一端常见的核衣壳终点卷曲处上面,包膜是凸出来的;这里的包膜常不完整(图3),大概是由于撕裂所致,不是由于发芽过程之末被掐断的。包膜发泡在管状颗粒整个长度的任何部位都会
图1 马尔堡病毒(据Martini G.A d Siegest R)
图2 马尔堡病毒(据MartiniG. A d SiegestR)
图3 伊博拉病毒(据Pattyn S. R)
图4 伊博拉病毒(据Pattyn S. R)
发生,大概是由于制备电镜片时渗透压所引起。核衣壳比较复杂,它有一个电子深色(染色穿透)的中轴(图4),直径20~30nm,四周由一个淡色螺旋状弯曲的衣壳(直径40~50nm,交叉斜纹间距离5nm)所包围。核衣壳外缘常常模糊不清,较厚,以致在完整病毒颗粒中主要核衣壳层和包膜的分界常常看不清楚。有人在包膜下面还分出一个中间层。有一些颗粒,直径80nm,只有一些表面凸起,没有内部结构。还有一些长颗粒内部结构有节段,在节段之间和内部结构末端处,包膜直径缩小。
马尔堡病毒和伊博拉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很少区别,但在血清学上用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则是不同的(图1、3、表1)。临床上曾用马尔堡病毒病人恢复期血清治疗伊博拉病人无效,也说明这一点。
马尔堡病病人恢复期血清和感染豚鼠血清,对许多虫媒病毒抗原不起反应(补体结合试验); 反过来其它病毒性出血热(如有胃综合症的出血热)的抗血清对马尔堡病毒抗原也不起作用。对于伊博拉病毒还未做这方面的工作。
曾用这两种病毒对猴(非洲绿猴、恒河猴、松鼠猴)、豚鼠、乳鼠、还用马尔堡病毒对地鼠做过实验感染。在这些动物中,两种病毒都可以繁殖。马尔堡病毒在成年小鼠和鸡胚的器官中则未见生长。伊博拉病毒未试过。
表1 豚鼠和病人血清中的免疫荧光抗体(滴度例数)
血 清 | 伊博拉抗原 | |
扎伊尔株 | 苏丹株 | |
伊博拉病人恢复期血清 | ||
扎1 扎2 苏1 苏2 正常人血清 伊博拉病毒感染的豚鼠血清 | 1024 16 64 16 <4 | 256 16 256 64 <4 |
扎1 扎2 苏1 苏2 苏3 苏4 感染马尔堡病毒的豚鼠血清 正常豚鼠血清 | 512 1024 64 64 64 32 4 <4 | 256 256 64 256 128 128 4 <4 |
表2 马尔堡病毒在原代和传代细胞上的繁殖
细 胞 | 病毒 复制 | 细胞 病变 | 病毒滴度 (测定用动物) | |
原代 | 绿猴肾 恒河猴肾 | + + | + - | 未做 未做 |
人羊膜 鸡胚纤维母 豚鼠纤维母 | + + + | ± - - | 未做 101(豚鼠) 103(豚鼠) | |
传代 | 绿猴肾(GMK-AH1) Vero 恒河猴心(GMH) 恒河猴肾(LLC-MK2) | + + + - | + ± - | 未做 未做 101(豚鼠) |
传代 | (小鼠胎) | + | - | 未做 |
BHK21 | + | + | 101(豚鼠) 106.5(组织培养) | |
HeLa 包皮纤维母 U(人羊膜) ELF (人胚肺纤维母) | + + + + | - + - + | 未做 未做 未做 106(豚鼠) 109(组织培养) |
图5 马尔堡病毒在Vero细胞上生长情况
(据MartiniG. A d Siegest R)
图6 伊博拉病毒在Vero细胞上生长情况(据Pattyn S. R)
曾用许多细胞培养生长马尔堡病毒(见表2、图5),也曾用Vero细胞生长伊博拉病毒(图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