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肿瘤学 >>酶学与肿瘤诊断

酶学与肿瘤诊断
 
摘要: 癌患者的血、尿或其他体液中酶活性可出现异常。

癌患者的血、尿或其他体液中酶活性可出现异常。可能由于: ①癌细胞产生过多的酶; ②癌细胞坏死或因通透性改变致使酶从组织释出; ③癌瘤破坏周围组织或因癌瘤存在引起其他组织酶合成异常; ④肿瘤堵塞酶通过的导管系统(如胰管、副胰管、胆管)使酶逆流入血液中,血清酶活性升高,导致尿中酶的活性也升高。此外,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还有肾功能、酶的稳定性、内源或外源性抑制剂、活化剂、药物影响等,因而在分析测定结果时,应对上述因素一并予以考虑。

酸性磷酸酶 简称ACP (acid phosphatase)。主要作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判断试验。90%骨转移者血清ACP升高,软组织转移者升高较少,水平也较低;骨未转移者仍有24~50%可见其升高。假阳性见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与梗塞。测定ACP时,底物的选择很重要。若用非特异性底物如磷酸苯酯,非前列腺恶性肿瘤的多种疾病患者中,血清ACP可呈现升高;但若用腺-磷做底物,则约有50%未经治疗的局限型前列腺癌患者活性增高;若用β-磷酸甘油为底物,活性升高仅见于前列腺癌及骨髓增生性疾病。此外,应用放射免疫法可发现较早期的患者,提高其诊断率。

碱性磷酸酶 简称AKP (alkaline phosphatase)。血清AKP测定应用于诊断骨及肝疾患。骨及肝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AKP活性升高,如成骨肉瘤、甲状旁腺腺癌等,活性可超过正常值上限的6倍;在骨转移中,成骨性者升高显著,而溶骨性者常在正常范围内。由于前列腺癌骨转移多为成骨性,而乳腺癌骨转移常是溶骨性,前者AKP增高较后者多见。连续测定AKP活性可用以监测成骨肉瘤患者的疗效,其升降可作临床动态观察,且酶水平的变化可早于临床表现,有助于更早地确定治疗方案。肝病患者血清AKP也升高,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变病人只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10布氏(Bodansky)单位,而胆管癌或肝癌,多数超过50布氏单位。肝脏的浸润性疾病如结核病、何杰金病、白血病与网状细胞肉瘤等,其AKP活性亦可显著升高,且酶活性的升高程度与肝脏受累范围有关。原发性肝癌血清AKP升高比其他肝功能指标(转氨酶、胆红素、甲胎蛋白)的升高更常见(表1)。

用琼脂电泳法可分出六个同功酶区带,从阳极向阴极方向依次命名为AKP1~AKP6。AKP1可见于肝癌、肝外阻塞性黄疸与瘀血性肝肿大。肝癌患者AKP1出现率与病灶大小及发生部位有关,如属多发性,病灶大且位于肝门附近,AKP1出现率高;如属单发性,病灶小且位于肝边缘,则出现率低。AKP3主要见于骨胳系统疾病,如骨肉瘤、癌瘤骨转移、佝偻病、骨软化症等。此外,有用淀粉电泳将AKP分为AKP0、AKPβL、AKPβ等区带,并观察到肝癌与胎儿的血清AKP同功酶图谱相似。其中AKP0带只见于胎儿及肝癌病人血清中,其出现率为80%。若以AKP0与乳酸脱氢酶同功酶图谱同时进行测定,可提高肝癌诊断的阳性率。异位AKP见于不同癌瘤,如乳腺、支气管、胃、胰腺、肝及女性生殖系统肿瘤。“Regan”同功酶与人胎盘中发现的热稳定的、对L-苯丙氨酸敏感的AKP相同,称为胎盘型AKP。


表1 癌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情况


 

酶活性(BU)*
平均值(范围)

异常率%

中等升高者
4~12BU

显著升高者
>12BU

正常成年人
正常儿童

2.6(1.4~3.8)
7.7(3.3~12.1)



肝转移
恶性胆道阻塞
成年人骨肉瘤
(>17岁)

9.9(2.1~65.0)
14.0(3.9~70.0)
8.3(2.1~28.5)

49
21
69

37
76
15

乳腺癌骨转移
前列腺癌骨转移

10.8(3.3~38.0)
20.7(3.4~147.0)

58

25
89**

多发性骨髓瘤
甲状旁腺瘤伴有
骨改变

8.6(1.7~5.2)
23(6~45.0)

46
29

0
71



*BU——布氏单位

**包括中等升高者

5′-核苷酸酶 简称5′-ND (5′-nucleotidase)。为一种底物特异的磷酸水解酶,催化5′-核苷酸转变为核苷和磷酸,存在于肝脏和其他组织中,仅在肝胆疾患时出现高活性。肝癌患者90%以上血清5′-ND显著升高。肝转移者,体检、肝扫描和其他肝功能试验有时尚无阳性所见而血清5′-ND已显著升高,且早于AKP出现。但骨病患者,甚至AKP已明显升高时,5′-ND活性可仍正常(在1.6单位以下);因此,同时测定5′-ND及AKP具有区别肝及骨转移的意义,即如AKP升高而5′-ND正常,表示有成骨细胞瘤。当AKP活性增高,检查有骨转移时,5′-ND升高与否可判断是否为肝癌,但应与其他肝胆疾病相鉴别。

γ-谷胺酰转肽酶 简称γ-GTP (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为肝受损的灵敏指标,肝癌或肝转移癌患者活性增高,有与5′-ND相似的特异性。非肝癌患者随诊中如发现γ-GTP活力增高,常应考虑肝转移。γ-GTP还可用以判断血清AKP增高是来自骨或是肝脏。肝炎、肝硬变、胆道阻塞、酒精中毒、心肌梗死以及某些神经疾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γ-GTP对药源性肝中毒性损害亦很敏感,与5′-ND合用可监测药物毒性和治疗效果。γ-GTP升高表示药物毒性,5′-ND下降表示疗效好。γ-GTP与甲胎蛋白同时测定,可以取长补短,有利于临床诊断。

亮氨酸氨基肽酶 简称LAP (leucin aminopepti-dase)。多种播散性癌症患者血清及尿中LAP活性增高,尤以肝癌及胰腺癌更为明显。癌性胸水LAP活性较非癌性胸水为高。血清中已见三种LAP同功酶。在电泳图谱中,同功酶X位于血清γ2球蛋白区,Y位于β球蛋白区,此外尚有极微量活性的Z同功酶位于点样的原点部位。癌的y/x比值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有的癌病人血清LAP总活性在正常范围,但同功酶y/x值异常;病变加重时Y同功酶升高,缓解时下降,故测定LAP同功酶比测定LAP总活性更有意义。其他肝胆疾患,如中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及胆结石引起的阻塞性黄疸,血清LAP总活性及同功酶谱皆有与癌相似的异常现象。因之,LAP无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但它在骨疾病时不升高,故可用来确定AKP升高的组织来源。

淀粉酶 作为胰腺癌诊断指标的价值不大,仅8~40%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且多种非癌疾病亦升高,故不能提高胰腺癌的诊断率。

磷酸己糖异构酶 简称PHI (phosphohexose isome-rase)。是一种酵解酶。在癌患者血清中PHI活性升高现象较其他酵解酶更为常见。胃肠道癌、肺癌、乳腺癌、肝转移癌、头颈部癌、食管癌、白血病等都可升高,但早期癌少见升高。此外,结核、肝炎、心肌损害等疾病亦可见升高。由于PHI活性增加的程度与癌瘤病情的进展相平行,它可作为了解病情和疗效的参考数据。

醛缩酶 各种癌患者皆可见血清醛缩酶活性升高,但非癌的肝病、心肌梗塞、肌营养不良等也有升高者;因之,对癌诊断的特异性较低。近年来,分析出其同功酶后,诊断价值有所提高。醛缩酶的同功酶有A、B、C三种,A主要存在肌肉(肌型),B在肝脏(肝型),C在脑和神经组织(脑型),发生癌时原发脏器同功酶类型可向肌型转变。此外,醛缩酶既能将1.6二磷酸果糖(FDP)分解成磷酸二羟丙酮和磷酸甘油醛,又能将磷酸果糖(FIP)分解为二羟丙酮和甘油醛。不同类型同功酶对不同底物的反应速度不同,癌由于肌型同功酶增加,FDP/FIP比值增高。癌患者血清或渗出液中醛缩酶的FDP/FIP比值皆高于5,而正常人及非癌疾病的比值都在5以下,因而测定FDP/FIP比值,对诊断癌具有一定价值。

乳酸脱氢酶 简称LDH (lactate dehydrogenase)。恶性肿瘤病人70%的血清LDH升高,其升高程度和肿瘤大小及恶性度相平行。白血病者80%以上升高;肝转移癌患者90%升至正常值上限3倍;恶性胸膜和腹膜渗出液中LDH活性比良性渗出液为高;90%胃癌患者胃液中LDH比正常人高,若采用葡萄糖负荷试验,静脉注射50%葡萄糖100ml;1小时后,胃癌患者胃液中乳酸浓度由5mg%升至15mg%,而胃溃疡患者由2mg%升至3mg%,可作为胃癌和胃溃疡鉴别诊断的一项方法。血清LDH总活性对癌的特异性低,许多非癌疾患也每见升高。目前,临床上常根据LDH同功酶的变化进行诊断。电泳技术可将组织及血清LDH分为5个部分,从阳极到阴极分别命名为LDH1~5同功酶。消化道癌以LDH5增高为特征,有时表现为LDH3、LDH4、LDH5同时增高(称恶性谱型); 原发性肝癌多呈LDH5>LDH4,转移性肝癌多呈LDH4>LDH5,从而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又肺癌以LDH3增加为主;急性白血病、何杰金病则以LDH2、LDH3升高为特征;小肠癌、淋巴肉瘤、结肠癌、胆囊癌等LDH3升高可达正常值2倍。癌组织中LDH同功酶的比例改变明显; 乳腺癌LDH5/LDH1比值较乳腺纤维瘤患者高6倍; 正常子宫组织中LDH5占总酶活性的4%,而子宫颈癌组织则增至42%;前列腺癌标本中LDH5/LDH1比值可大于1而良性前列腺肥大标本的比值可小于1。上述方法可用于鉴别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以及判断转移癌的原发部位。

己糖激酶 简称HK (hexokinase)。恶性肿瘤病人血清HK活性增高者占85%,尤其是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皆明显上升,其活性可高于正常值4倍以上,而肝炎等肝病并不升高。经抗癌药、60钴照射、根治性手术等治疗有效的病人,其HK活力下降。正常组织中HK同功酶谱与癌不同。如正常子宫颈上皮、子宫内膜、子宫平滑肌和子宫肌瘤中存在一种HK同功酶,其电泳带恰在稍离开阳极处;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含另一种同功酶,其电泳移动稍快,可用以鉴别正常组织和癌组织。

溶菌酶 对于鉴别白血病类型有一定参考价值。89%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者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尿溶菌酶升高者可占97%;75%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白血病呈中度升高;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度升高或正常,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升高或仅血清中偶见升高。当血清溶菌酶增高,尿亦出现溶菌酶时,可以排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能为急性单核细胞或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据报道,在白血病前期溶菌酶即有增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而费城染色体阴性者,血清溶菌酶可高达正常值上限的10倍;当尿中有溶菌酶时预后多不佳;若血清溶菌酶忽然降低,则应注意有急变可能。正常人尿中无溶菌酶,但肾功能不全、镉中毒、慢性感染、肺结核等可以出现;应注意鉴别。

涎酸基转移酶 85%的癌包括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白血病、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前列腺癌等,涎酸基转移酶活性超过正常值上限,且与病情变化呈正相关,尤以肝、肺转移时最为显著。肿瘤恶化时持续升高,手术后下降,可作为疗效监测指标,但非特异性,急、慢性肝疾病及风湿性关节炎亦可升高。

岩藻糖基转移酶 乳腺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浆细胞瘤、淋巴肉芽肿患者,血清α3-岩藻糖基转移酶在正常值上限以上的占85%;畸胎瘤及淋巴增生病的酶活性可比正常者高8~10倍,而病毒性肝炎则不升高,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半乳糖基转移酶同功酶Ⅱ 简称GT-Ⅱ(galactosyltransfarase isoenzyme Ⅱ)。癌患者血清中有一种电泳移动缓慢的GT-Ⅱ,在一组232例不同部位的癌瘤中,其总出现率为71%(如大肠癌为72%,胰腺癌为83%等),对照组皆为阴性。假阳性只见于两种非癌疾病,即酒精性肝炎与严重粥样腹泻患者。癌患者血清GT-Ⅱ含量与病情变化呈正相关。GT-Ⅱ同功酶亦见于癌性渗出液中。细胞学诊断阴性者,GT-Ⅱ亦阴性,细胞学诊断阳性者,GT-Ⅱ有87.5%为阳性。

其他酶 癌症患者血清α-1,4-糖苷酶升高,可用于乳腺癌的诊断。脯氨酰羟化酶参与胶原合成,肝细胞癌病人血清中见其升高者可达70%,与甲胎蛋白联合使用可提高肝癌的诊断率。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06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