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放射医学、护理医学 >>野兔热的流行病学

野兔热的流行病学
 
摘要: 野兔热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由啮齿动物(如野兔)、昆虫传给人。现已知本病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和美洲。到目前为止,已确定的疫源地都限于北半球。我国吉林、黑龙江、西藏、青海等地均有本病存在,且已获得病原体。

野兔热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由啮齿动物(如野兔)、昆虫传给人。现已知本病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和美洲。到目前为止,已确定的疫源地都限于北半球。我国吉林、黑龙江、西藏、青海等地均有本病存在,且已获得病原体。由于其宿主、媒介、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从而导致其疫源地类型,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因此在一些地区不明热诊断中要特别注意。人患本病对周围人群无感染危险。

野兔热自然疫源地从森林、草原、河漫滩、沼泽地到海拔2400m的山谷等都可存在。在自然界发现的带菌动物已超过120种,主要是啮齿动物如田鼠、水䶄、小家鼠、特别是野兔。人只有通过接触病兽或它们的排泄物、尸体、污染的水、食物、尘土以及带菌吸血昆虫(蜱、虻、蚊)叮咬而受感染。人与人之间不传播,病人不是感染来源。本病在狩猎、农业劳动、日常生活,饲养感染家畜以及在皮毛工厂、农产品加工厂均可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年龄、性别、民族等对本病的易感性无关,主要取决于接触感染动物的机会,从事的职业。

在疫源地工作的人可进行预防接种,应用减毒活苗皮肤划痕法,效果好,可预防自然感染,接种一次保护效果可达五年。近年来还在研究口服免疫和气雾免疫,后者优点在于一次可免疫很多人,反应小,效果好,抗气溶胶感染效果较好,但缺点是进入呼吸道的菌量难于控制。其它国家也试用死苗或化学苗,但未成功。捕获野兔剥皮、烹调时要作好个人防护。

发生病例后应向有关卫生部门报告。病人不需要隔离,但对溃疡、淋巴腺炎的分泌物应进行消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感染来源,对自然疫源地及兽间流行要密切注意。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361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9
  • 更新时间: 2013-01-09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