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劳动卫生 >>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
 
摘要: 电离辐射是一个概括性名词。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射线总称为电离辐射,例如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中子、质子等。在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中,如防护措施不当,违反操作规程,人体受照射的剂量超过一定限度,则能发生有害作用。

电离辐射是一个概括性名词。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射线总称为电离辐射,例如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中子、质子等。在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中,如防护措施不当,违反操作规程,人体受照射的剂量超过一定限度,则能发生有害作用。

在工业、农业、科学研究部门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种类甚多。主要有: 放射性矿石的勘探、开采、选矿及冶炼; 制造和使用发光涂料(夜光粉): 从事原子反应堆、粒子加速器的工作; 利用原子动力的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工作; 制作和使用镭铍源、钋铍源的工作; 工农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利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工作,例如金属探伤,放射测井,食品消毒,选种育种,农作物贮藏,以及应用示踪原子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等。在医疗方面,X射线、γ射线用于透视、照相诊断及治疗,也用放射性同位素作示踪实验、诊断及治疗。

电离辐射以两种方式作用于人体,即体外照射与体内照射。贯穿辐射(X射线、γ射线及中子)是以体外照射方式照射整个身体或身体某一部位; 高能量β和α射线也能以体外照射方式作用于人体。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则发生体内照射,它在体内放出α或β粒子,有的也同时放出γ射线。体内照射剂量的降低,只能依靠放射性物质自体内的排出和蜕变。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和排出的途径与生产性毒物相同,它在体内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和它的稳定性同位素的化合物一同参与体内代谢过程。

在电离辐射作用下,机体的反应程度取决于电离辐射的种类、剂量、照射条件及机体敏感性。电离辐射由体外照射或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可使机体发生一系列改变乃至发展为病态。放射病就是由电离辐射作用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它是机体的全身性反应,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均发生病理改变,但其中以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统的改变最为明显。人体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的一次或数次照射,可发生急性放射病。在从事放射性工作中,如防护不当,机体长期受到超容许剂量的体外照射,或有放射性物质经常少量进入并蓄积在体内,则可引起慢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也可能是急性放射病转化的结果。电离辐射主要作用于局部时,可能引起急性和慢性皮肤放射损伤。电离辐射尚具有远期效应,可致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内障等。此外,尚有致癌作用,对生育、遗传及后代也有不良影响。

电离辐射的卫生防护因照射方式不同应采用的措施亦异。对于体外照射要采取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及屏蔽防护的办法。对于体内照射则应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 所用办法与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的防护措施基本相同。但尚须做好放射性沾染的预防、监测及洗消工作。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340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