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鼻疽假单胞菌又名类鼻疽杆菌是革兰阴性菌。它是Whitmore 1912年在缅甸仰光解剖38例病人尸体时首先发现的。这些病人多有内脏脓肿,从脓液中分离出的杆菌类似马鼻疽杆菌,Whitmore把它叫类鼻疽杆菌,把这种病叫做类鼻疽。
类鼻疽菌两端钝圆、两极浓染,长约1~2μm,宽约0.4~0.5μm,不形成芽胞,在组织压印片中可见菌周围有不着色的假荚膜、有动力、菌一端有4~6根鞭毛。本菌为好氧菌,营养要求不高,最适温度为37℃,在18~42℃范围内都能生长。在4%甘油琼脂上生长良好,24小时形成圆形、凸起光滑菌落,72小时菌落变粗糙,表面有皱折。在血琼脂上可出现缓慢溶血,肉汤中形成厚菌膜,如泡泡纱状。固体与液体培养均有特殊芳香味。
大部分菌株可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果糖、阿拉伯胶糖、卫茅醇,产酸不产气,液化明胶。硝酸盐还原反应阳性,不产生靛基质和硫化氢,但不同菌株在酶活性上可有所不同。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土壤中可存活27天,自来水中44天,尸体内8天,将土壤和水标本保存于暗处,可存活一年以上。加热56℃10分钟即死亡,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对抗生素有自然耐药性,对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等均不敏感。
类鼻疽菌具有M(粘液抗原)、K(封套抗原)和O(菌体抗原)抗原,与相应血清发生凝集。也可分为耐热抗原(O抗原)及不耐热抗原(H抗原即鞭毛抗原),血清型分为Ⅰ、Ⅱ两型。类鼻疽菌与马鼻疽菌有共同抗原,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在双相扩散试验中有2~3条沉淀线相联。其变态反应也和马鼻疽出现交叉,如我国海南岛、广东、广西某些地区军马隐性感染类鼻疽后,马鼻疽菌素点眼常呈阳性反应。
Leclere等曾在越南河内地区死水中进行噬菌体的分离,152份水样中分离出30株噬菌体,有特异性,河内菌株对河内分离的噬菌体敏感,而西贡菌株26株中10株对河内噬菌体不敏感,说明本菌有不同噬菌体型。
实验室动物以金黄地鼠最敏感,几个菌即可引起感染而死亡。豚鼠亦较敏感,雄性的可出现睾丸红肿、糜烂,小鼠、大白鼠在大量菌感染时出现慢性病程。其它动物如家兔、猫、狗、猴等可作实验感染。皮下感染马、牛,可在局部发生浸润或小脓肿。
因类鼻疽死亡之动物,肝、脾有干酪样病灶,感染部位及附近淋巴腺有脓肿,肺有脓肿及出血点。
本菌可产生两种不耐热毒素,一为致死性毒素,可使金黄地鼠、小鼠死亡;一为坏死性毒素,皮下注射豚鼠时引起皮肤出血性坏死,也可使金黄地鼠、小鼠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组报告,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化学、生物战问题》,以及美军手册均认为类鼻疽杆菌有可能作为生物战剂,并且适于气溶胶方式撒布。
美国狄特里克要塞生物学研究所和海军生物医学研究所都曾进行类鼻疽气溶胶感染的研究。小鼠呼吸道感染2×106~3×107个菌体细胞可杀死30~70%的动物,地鼠呼吸道感染LD50为160个菌。类鼻疽杆菌的湿性气溶胶在相对湿度70%以上时活存较多。地鼠也可经口感染,饮用含600个菌/ml的水,7天内死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