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为苍白螺旋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出生后得本病者称获得性梅毒,在胎里得病的称胎传梅毒。凡是梅毒有临床表现的,称显发梅毒,无临床表现、只能靠血清检查来证实的称隐性梅毒。病期的划分多数以二年(少数以四年)为分界,凡短于二年的称早期梅毒,超过二年的称晚期梅毒。
病因 梅毒病原体呈螺旋形,染色困难,具有透明液体的折光力,不能在普通显微镜下检出,故名苍白螺旋体。长4~24μm,平均7~8μm,两端可为锥形、或球形,外周有一层薄膜包裹,近端部有一丛鞭毛,一般4根。全身弯曲成8~14个螺旋,直径0.4~0.55μm,间距离为1.0~1.4μm。体内可含1~2个深色颗粒,旁有蒂或无蒂的分芽。在适宜条件下横断繁殖成二,每30小时一次。在不利条件下,其分芽脱离母体,以后遇条件适宜时长出丝芽,经48小时长成螺旋体。其常见的行动方式是全身沿长轴回转前进,其次是全身扭动如蛇行,少见的是伸缩其螺旋间距而前进。
梅毒螺旋体是厌气寄生物,在人体内可长久生存繁殖,但在体外很脆弱,干燥或接触普通化学品,很快死亡。肥皂水可立刻杀灭,在1:1000石炭酸溶液中需15分钟才死。在41.5℃可活一小时,在41℃可活二小时,在40℃可活三小时,在39℃可活四小时,在冰点可活1~2天,在零下78℃可活几年。在潮湿或毛巾上可活几小时,在封存的组织液里可活10小时左右。
传染途径 绝大多数获得性梅毒是在性交时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带有梅毒螺旋体的损害而感染。少数是接触附有活的梅毒螺旋体的杯子、毛巾等,或输入梅毒病人的血而感染。胎传梅毒是孕妇血中的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
症状 获得性梅毒一般有以下各期表现:
潜伏期通常是2~3周,可短到一周或长达3~4个月。在这期间虽无症状,但螺旋体已在入口处繁殖,并从淋巴管和血流传遍全身。
初期梅毒 这时在螺旋体侵入处出现初疮,称硬下疳。因这是梅毒最先出现的损害,所以也称原发梅毒。如无继发感染,下疳除了触及疮面时有疼痛外,按压疮基也不致痛。它发展缓慢,从出现小红疹到表面糜烂,基底出现硬结需1~2周。不予治疗,经过几周到几个月可自消退。疮的数目以单个为最多,疮面平整,洁净似紫红色生肉,近边缘处有毛细管扩张所形成的红线,疮基硬如软骨。下疳大都发在外生殖器,部位顺序在男性为包皮内侧、冠状沟、包皮缘、系带、包皮外等处。在女性为大阴唇、小阴唇、阴唇系带等处。在生殖器外的以嘴唇、乳部和口腔为多。下疳出现1~2周后,其附近的淋巴结开始肿硬,但无痛,亦无压痛,不和皮肤及其邻近淋巴结相粘连,表面光滑,可被移动,上面的皮肤无炎症,不溃破。未治疗下疳的分泌物中含许多螺旋体,传染性强。
下疳需与下列二病相鉴别: ①杜克雷链杆菌所致的软下疳: 潜伏期仅1~8天,发展迅速,1~2天内就从充血性丘疹发展成脓疱和溃疡,很快向四周扩大,边缘参差不齐,向下向外穿凿,周有红晕,疮底有坏死组织和脓液,按诊无硬结,有剧烈触痛和疼痛。受疮面或其脓液污染部,可发生新溃疡。附近淋巴结在溃疡出现3~4天后即发炎肿大; 有搏痛及触痛,很快化脓破溃,排黄色脓液。镜检溃疡脓液可找到革兰阴性链杆菌,无梅毒螺旋体。②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潜伏期大都在一周左右,也可长达月余。原发损害为小疱疹或丘疹,1~2天后成浅溃疡,周有红晕,基部浸润轻微,经一周左右自愈。附近淋巴结在初疮发生后1~4周开始肿胀,在男性一般一侧受累,逐渐在几周内化脓破溃。女性初疮如发在生殖器较内部分,则髂部淋巴结肿大,引发直肠周围炎,发生溃疡,大便疼痛,粪带脓血。在发淋巴结炎的同时患者有发热、畏寒、头痛、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镜检经吉母萨与马凯维罗染色的脓液涂片,可见紫红色球形病毒体。
二期梅毒 在下疳发生后7~8周,就转入本期。此时由于机体免疫力的增长,下疳里的螺旋体逐渐减少,疮面缩小愈合,但其基部和淋巴结的硬肿可存在相当时间。在皮肤、粘膜上出现的二期损害有以下四种:
(1) 皮疹: 根据形态可分为: ①斑疹: 约占梅毒疹的1/4,为圆或椭圆形的玫瑰色斑,直径1~2cm,偶为环形,均匀分布在腹、胁、背、前胸下部、大腿上部、上臂内侧等处。消退后偶遗留暂时性微白斑。②斑丘疹:为稍微鼓起并有局限性色泽改变的皮疹,在分布、形状和发生率上和斑疹相似,所不同的是有些浸润和消退较慢。③丘疹: 最多见,浸润显著,小的为1mm左右的粟粒疹,毛囊性或弥漫性分布,可排列成花朵或环形。大的可达0.5~1.0cm,可扩大相互融合,表面光滑或附有鳞屑,疹色紫红。④盘形疹: 紫红色,扁平,直径约1cm,散在分布或排成环形,表面光滑,或附有鳞屑,可扩大相互融合。在皱褶处的表面潮湿糜烂成湿丘疹,含许多螺旋体,传染性大。⑤丘脓疱疹: 初为斑疹,以后隆起,顶部起小脓疱,分布较广,在梅毒疹中约占4%,患者一般营养较差。⑥脓疱疹: 初发为斑疹或丘疹,以后变成脓疱,分布广泛,约占梅毒疹的4 %。
梅毒疹可似多种皮肤病,如玫瑰糠疹、银屑病、扁平苔藓、结核疹等,但从发疹前有下疳,皮疹紫红色,发展消退缓慢,无痛痒,常伴有粘膜、毛发、骨骼损害,加上阳性的血清试验或黑视野映光检查,确诊不难。
(2) 湿疣: 女比男多,常在互相摩擦的皮肤皱褶间,位于肛旁和女性外阴为多,但腋、脐、腹股沟、指趾和甲沟等处也可发生。初起为紫红色丘疹,由于潮热与摩擦,形成湿丘疹,以后扩大融合成基底宽广、扁平、表面有密集细粒,盖着灰白色膜的斑块,含很多螺旋体。出现比皮疹晚些,都在得梅毒后一年左右发生。湿疣应与尖锐湿疣鉴别,后者亦可在肛旁与外阴部发生,但有蒂,小的如刺状疣,大的如杨梅或成簇的葡萄,有恶臭,分泌液中找不到梅毒螺旋体。
(3) 秃发: 约10%病人有这表现,系毛囊受梅毒性浸润所致。表现为多发性圆形或椭圆形秃斑,直径0.3~5cm,平均1~2cm,匀称分布在头皮各部,斑中残存一部分头发,状似虫蛀,可自愈。梅毒性秃发比斑秃的数目多,面积小,边缘整齐。它与白癣的区别是无鳞屑、菌鞘的发残根,分布均匀,大小一致。与黑点癣的区别是无鳞屑及毛囊口的断发。
(4) 粘膜损害: 有卡他性炎症和粘膜斑二种。前者口腔和咽喉粘膜稍红肿,淋巴滤泡肿大,严重的可有糜烂和少量渗出。有干痛、声音嘶哑或失音。后者在粘膜上出现局限性糜烂,好发在唇粘膜,表面有白色薄膜覆盖,斑周无红晕、不痛,但含很多螺旋体。
二期皮肤粘膜复发: 二期梅毒消退后,由于治疗不足或病人免疫力降低,重新出现二期损害,称二期复发梅毒。一般在得梅毒后的1~2年内发生。最多见的二期皮肤粘膜复发,约1/3发于生殖器,为湿丘疹和扁平湿疣。发在阴囊上的可为环形微隆起表面附有薄屑的损害。约1/3发在唇和口腔粘膜的为粘膜斑,发在咽部的为梅毒性咽炎,粘膜稍充血。约1/3发在躯干四肢为环形、弧形、花环形或毛囊性丘疹,少数可为蛎壳样疹。发在掌跖部的为暗红色、直径约1cm、附有环形鳞屑的扁平丘疹。头皮偶有梅毒性秃发。这些复发损害和二期的相似,但损害的数目和所含的螺旋体较少,损害的破坏性稍大。
三期皮肤粘膜损害 在晚期梅毒中最多见,损害内找不到梅毒螺旋体,大都在得梅毒四年后发生,比其他晚期梅毒如骨胳、神经或心血管较早,损害有四种:
(1) 硬化性损害: 由树胶样性浸润所引起,患部皮肤硬化,不隆起,表面有鳞屑或色素沉着,偶溃烂消退后皮肤萎缩,但无明显的疤痕,好发在手掌、足底,他处少见。损害开始为紫红斑点,向四周扩大成斑块,边缘微凸,弯曲成匍行形。斑面的角质层增厚脱屑。按诊示有轻度硬化,边缘比较明显,无触痛,亦无主觉症状。不治可经年不退,愈后遗有轻微萎缩和褐色沉着。粘膜受累时,大都发在唇和舌,为复有灰白色薄膜的斑块,有轻度浸润。因潮湿、受摩擦和继发感染常溃烂,破坏组织,愈后遗留疤痕,但无色素沉着。
(2) 小结节损害: 在晚期皮肤粘膜损害中最多见,开始为扁豆形的小结节,常簇发,发生在皮肤的紫褐色结节,高出皮面约1~5mm,直径约3~10mm,触诊示有硬结,无压痛。发后几周渐向四周扩大,中部变平,留有色素沉着和萎缩。与邻近损害融合后,呈多环形,直径2~12cm不等。边缘坚硬,可附有鳞屑,或崩溃成浅溃疡,上复污黄脓痂,愈后遗留疤痕和色素沉着。发生在粘膜的结节损害常无色素沉着,溃烂较多且重,常继发感染,破坏组织较多,可累及其下的骨质,并易在疤痕处成癌。
(3) 树胶样肿: 少见,破坏性大,为质坚、无痛、能移动的皮下硬结。直径0.5~3cm,逐渐增大与四周组织粘连,中心逐渐软化,覆盖的皮肤变紫褐色。触之有波动,但无压痛。崩溃后排出脓液,成较深的溃疡。边缘紫红,垂直向下。基底高低不平,复以黄色坏死组织。消退期结疤愈合。疤色苍白,表面平滑如纸,周围有明显色素沉着。从发生到愈合约需2~6月。如不治疗,可连续出现新损害。发在粘膜的树胶样肿和皮肤的相似,但其发展较快,毁坏性较大,邻近扁骨如鼻中隔及上颚骨,大都被侵蚀骨质,引起穿孔。
(4) 近关节结节: 少数晚期病人,在大关节附近,如肘和髋关节可有这种损害。分布对称,开始为皮下小结节,无主觉症状,也无压痛,硬如树胶,生长缓慢,常几年才长大到0.5~2cm。突出皮面,既不溃破也无炎症表现。一般2~3个簇发,也可单发。在晚期品他病中,少数患者也有这种损害,但附有许多脱色和色素增多的皮损,易与梅毒鉴别。
胎传梅毒 胎传梅毒从血流传染,故无下疳。感染重的导致死胎或流产,即使产下,婴儿体格瘦小,皮肤苍白松弛,哭声低哑,常伴有全身症状。在生后1~2月可发生许多早期损害。
皮疹: 可在婴儿出生时就有发生,多数在出生后1~2月内出现。疹型为斑疹、斑丘疹、丘疹、疱疹和脓疱疹,以前三种较多见,有时附有鳞屑。后二种少见,破裂后可变成溃疡。皮疹的分布随疹型而异。斑疹和斑丘疹大都分布在头部、四肢和躯干,数目少。先是玫瑰色,以后转成紫褐色。直径0.3~1.0cm。发生在掌、跖和腔口周围的,可融合成片,常有脱屑或潮湿。如不治可在1~3月内消退,遗留一些暗棕色的斑痕。丘疹的分布大致和斑疹相似,但好发在掌跖和臀部,疹的直径约0.5~2cm,碟形或盘形,有中度浸润,可附有鳞屑。发在口周及臀部的,其表层常已剥脱而潮湿。疱疹常分布全身,但在四肢和掌跖最多,出现的时间较早,大都在出生后1~2周内发疹。疹形近似天疱疮,直径1~2cm,周围有狭窄的红晕。疱液初微黄澄清,后变混浊似稀脓。去掉疱皮可见肉色浅溃疡 若无继发感染,在几天里自愈,留紫褐色的斑痕,2~3月后可消退。脓疱疹少见,好发在脸和四肢,其形状和获得性梅毒的相同。皲裂: 只发生在口腔和肛门附近,开始时皮肤呈紫红色,表面有少量鳞屑,触诊示有浸润,失去弹性,受肌肉拉扯而成皲裂。如不早治,以后可留下辐射形疤纹。在口部从嘴角向两侧面延伸呈扇形,在肛门呈少数线形疤纹。疤纹不能自消,有诊断价值。
湿疣: 少见,发生在肛门、外阴或其他皱褶处,大都在1~2岁时才发生,其形状与获得性梅毒的相同。
秃发: 形态和获得性梅毒相似,但面积较大而数目较少,且分布不匀。秃斑处有时伴有鳞屑的斑疹。
指甲损害: 包括甲沟炎和甲床炎,少见,症状与化脓菌所致的相似,但病程较慢,甲周浮肿不重,也无化脓趋向,颜色较急性炎症暗,有少量脱屑,大都对称。指甲失去光泽,出现暗黄色斑点,甲面可弯曲成爪形,脆弱易脱落,触诊无剧痛。
粘膜损害: 可发在鼻、喉、口腔和唇粘膜,导致鼻粘膜红肿,溃烂,流带血的鼻涕,呼吸时发鼾声或哨音。如不及时治疗,鼻中隔可破坏,塌陷成马鞍鼻。在喉部的卡他性炎症,使粘膜与皮肤的分界不清,唇面出现鳞屑和皲裂。口腔粘膜可出现粘膜斑,形状与获得性梅毒相同,但较少见。
晚期皮肤粘膜损害基本上与获得性梅毒的相同。
组织病理 梅毒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小动脉和毛细管的内膜炎和周围炎。血管的内皮细胞肿胀和增殖,使管腔狭窄,外层细胞增生,四周有单核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的浸润。在愈合时出现纤维母细胞,导致纤维化和疤痕形成。在晚期可引起乳酪样坏死和结核样肉芽肿性浸润。
最初梅毒螺旋体在入口处及其附近迅速繁殖,在真皮乳头层和在其下面的淋巴管和血管四周引起致密的小淋巴细胞浸润,结聚成团,使患处肿硬,其周围杂有少数浆细胞。表皮棘层增生,钉突变长而宽。浸润向四周扩大,毛细管内皮细胞增生,阻塞管腔,表皮出现糜烂,形成下疳。附近淋巴结也可因圆细胞浸润而肿硬,同时螺旋体由血流和淋巴管传播到身体各部。
下疳出现后7~8周,就转入二期梅毒。这时免疫性已显著成立,不易重染,螺旋体在各部引起无数病灶,使血管扩张,内皮细胞增生,管周有细胞浸润,表皮、真皮交界处也有细胞浸润。在扁平湿疣处,棘层肥厚和海绵样变化,中性粒细胞侵入表皮,形成许多小脓肿。在丘疹鳞屑性梅毒疹处,真皮中有特殊的血管变化和细胞浸润外,表皮示有乳头样变,棘层肥厚和角化不全。用银染色法可见表皮及表浅血管网的血管周围有许多螺旋体。早期胎传梅毒的病理变化,基本上和获得性梅毒的二期损害相同。
在晚期梅毒,胎传和获得性的病理变化相同。除了树胶样肿以外,都由一种闭塞性动脉内膜炎所引起的炎症、组织变性和疤痕形成。树胶样肿和浸润可能为一种免疫反应。当少数潜伏的螺旋体得到适当条件重新活动时,激起机体的免疫性,出现强烈的组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阻塞血流,使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吸引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入侵,上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随之增生,就形成树胶样肿。由于弥漫性浸润或局限性硬肿,引起血管阻塞、缺血而坏死溃破,愈后形成疤痕。
诊断 根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来考虑,有时还需对家属调查和疗效观察,以助诊断。实验室检查对隐性梅毒尤为重要。现将诊断梅毒的实验室检查法分述于后:
黑视野映光检查: 检查指征为发生性交后的生殖器溃疡,硬结破溃和慢性湿疹损害。不论皮肤或粘膜,如有早期梅毒的可能,都应作此检查。曾经局部治疗过的损害,应让病人停止治疗,用生理盐水湿敷患处后进行。梅毒血清检查: 这对诊断梅毒和判断疗效尤其隐性梅毒有重要参考价值。血清检查分非特殊性和特殊性二类,前者通常是用来测验有无梅毒反应素的血清。检查用在有梅毒地区以筛出梅毒的常规血清试验。后者用来验证有无梅毒螺旋体抗体的血清试验,藉以判断患者曾经有无梅毒。
非特殊性血清检查: 这是利用梅毒患者在感染后5~6周血清中反应素开始激增。它是血清丙种球蛋白的一部分。对梅毒和其他螺旋体病无特异性,在其他病中也可有反应素。它与组织类脂的胶体悬液相混合和震荡时,结成絮状绒球。并能与补体结合。梅毒沉淀试验是根据前一种特性而创立的,康氏(Kahn)、克氏(Kline)、门尼克(Meinicke)反应和其他类似改进的试验都属这类。根据后一种特性而创立的梅毒补体结合试验,华氏 (Wasser-mann)反应及其改进的试验属之。
梅毒沉淀试验的优点为操作简单、省便,因不用补体,所以不可能有抗补体反应。缺点是血清中含有大量反应素,如不先稀释作试验,可出现假阴性反应,这种现象称“带现象”。补体结合试验无这种现象,但操作繁复、费时,有时有补体反应出现。
非特殊性血清试验的假阳性反应,除了人工错误,在若干情况下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外,约10~20%正常孕妇和少数正常人特别是老人,因有较多的反应素可有假阳性反应。另外在任何发热病特别是病毒性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活动性肺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牛痘、疟疾、斑疹伤寒和丝虫病可有短时期的生物假阳性反应,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变和麻风等,可长期出现假阳性反应。又如其他螺旋体病,如雅司、品他(Pinta)、地方性梅毒等也呈阳性反应。假阴性反应除人工错误外,在妊娠、酗酒和麻醉时偶有假阴性反应出现。
特殊性梅毒血清试验用不致病的密螺旋体或苍白螺旋体作抗原,对各种密螺旋体病都呈阳性。所以在没有雅司、品他病、地方性梅毒的地区里,阳性反应可确诊梅毒,可免除非特殊性梅毒血清试验产生生物假阳性和假阴性之弊。但这类试验需有一定的技术设备,且费时而不经济,过去只在皮肤性病研究所里做过TPI和FTA两种试验。以下简单介绍六种特殊性梅毒血清试验。脊髓液检查参见神经病学有关神经梅毒的部分。
治疗 早期梅毒获得性或胎传的,特别是有传染性的潮湿损害应予隔离。对污染餐具、毛巾、敷料等应予消毒。对已确诊为下疳、湿丘疹、湿疣等应搽0.5%新霉素或5%白降汞软膏。对晚期开放性的皮损也应给局部治疗,以避免继发感染和促其愈合。
特殊性梅毒血清试验
试 验 | 试验原理 |
瑞脱蛋白补体结合试验 | 则与瑞脱螺旋体蛋白及补体相结合 |
被动性螺旋体凝集试验 | 则可使粘有梅毒螺旋体碎屑的羊红血 |
苍白螺旋体制动试验 | 孵在35℃18小时后,半数或更多的 |
荧光密螺旋体抗体试验 | 粘附于玻片上的螺旋体然后加有荧光 |
吸收了的荧光密螺旋体 | 先用瑞脱螺旋体把非致病螺旋体激发 |
荧光螺旋体抗体免疫球 | 取脐带血清做FTA,如阳性示胎儿 |
治疗获得性梅毒的原发和二期损害,如病人对青霉素皮试阴性,可用苄星青霉素在臀部肌注120万单位即够,总剂量为240万单位。如用青霉素单硬脂酸铝,则首次在两臀部各肌注120万单位,每三天在两臀部各肌注60万单位共二次,总剂量为480万单位。如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则每天肌注60万单位,共8次,总剂量为480万单位。对不能用青霉素的病人,可在10~15天内共口服30~40g盐酸四环素或等量的红霉素。
治疗晚期获得性梅毒的皮肤粘膜损害,如用苄星青霉素则每周肌注240万单位,共三次720万单位。如用青霉素单硬脂酸铝,则每三天肌注120万单位,共5~8次,总剂量为600~960单位。如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则每天肌注60万单位,共10~15次,总剂量为600~900单位。如不能用青霉素,则口服盐酸四环素或红霉素20~30天,共60~80g。
治疗早期胎传梅毒,青霉素的总剂量为每kg10~20万单位,10天内肌注完毕。住院治疗的婴儿每3~6小时肌注一次水溶性青霉素钠盐,可使注射处的反应和疼痛少些。不能住院的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肌注。对患有晚期皮肤粘膜梅毒的儿童,其年龄在11岁前,或体重小于30kg的,总剂量同前。对大于12岁或体重超30kg的,每天肌注普鲁卡因青霉素60~90万单位共十天,总剂量为600~900万单位。为省便可用苄星青霉素,每周肌注120万单位,共3~4次。对不能用青霉素治疗的患儿,也可口服四环素或红霉素。对小于八岁的患儿用红霉素,不用四环素,免使牙变色和可能影响骨的发育。
预后 受过足量抗梅毒治疗的早期获得性梅毒包括皮肤粘膜梅毒在内可得到血清治愈,就是临床上再没有病损,血清和脊髓液也保持正常。病期超过二年的病例,包括晚期皮肤粘膜梅毒在内,可得临床治愈。少数有血清阴转,多数血清反应固定,但并无传染性与复发。当然病损已造成的疤痕和功能缺损是难消失的。受足量抗梅毒治疗的早期胎传梅毒其预后比获得性的差些,血清治愈少些,阴转也慢些,晚期的胎传梅毒皮肤粘膜损害其预后和获得性的相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