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软疣是由痘类病毒的软疣病毒引起。这种病毒仅有组织学检查能证明其存在。本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以躯干、臀部较多,为粟米至黄豆大的半球形丘疹,呈灰白、乳白、微红或正常皮肤色,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有脐窝,可从中挤出豆渣样物质,称软疣小体,为受病毒侵犯的变性上皮细胞所构成。损害数目多少不定,散在或密集,但不融合,自觉微痒,经过徐缓,可自愈。组织病理变化为表皮高度增生,并向下增长,形成梨状兜囊,其周围真皮内结缔组织受压而形成假包膜。囊内有许多透明的嗜酸性小球及空泡,细胞核大部消失或被挤于一侧。嗜酸性小球即包涵体或称软疣小体,有强的屈光性,多存干棘层深部,在电镜下可见砖形病毒颗粒。本病可用止血钳钳除软疣内的白色物,然后用细竹检点以石炭酸或33%三氯醋酸。数目多的可分批进行。软疣已发炎可不治疗,常可自愈。也可用液氮喷雾或用棉棒蘸液氮直接点涂。多数的可静脉注射1%酒石酸锑钾3~5ml,每周2~3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