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布氏姜片虫与姜片虫病

布氏姜片虫与姜片虫病
 
摘要: 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 (Lankester,1857)Odhner,1902] 简称姜片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可引起姜片虫病。

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 (Lankester,1857)Odhner,1902] 简称姜片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可引起姜片虫病。我国晋代(300A.D.)已有姜片虫的记载。1960年在广州检查于1513年埋葬的2具明代干尸粪便,发现有姜片虫卵,证实姜片虫病在我国流行已久。

姜片虫是寄生人体最大的吸虫之一,雌雄同体。虫体肥厚不透明,呈肉红色,背腹扁平,前端稍尖,后端钝圆,压制标本状似姜片,大小20~75×8~20mm,厚0.2~0.3mm。有口、腹吸盘各一,口吸盘直径约0.5mm,腹吸盘呈漏斗状,较口吸盘大4~5倍,两吸盘相距很近。消化道的前部包括口、咽及短的食管,肠支在腹吸盘前分叉,沿虫体两侧呈波浪状伸向后端。睾丸占虫体后部大半,前后排列,高度分支。卵巢位于睾丸之前,分3瓣,每瓣再分支。卵黄腺呈滤泡状,分布于虫体两侧。虫卵呈淡黄色,椭圆形,大小130~140×80~85μm,为寄生人体最大的虫卵之一。卵壳薄,卵盖小而不明显,卵内含有1个尚未分裂的卵细胞和约20~40个卵黄细胞。成虫每天可排卵2万个左右。

虫卵随终宿主的粪便排出,在水中于适宜的温度(27~32℃) 下,经3~7周发育为毛蚴。毛蚴孵出后游于水中,遇中间宿主扁卷螺,便钻入螺体内,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等阶段发育、繁殖而成为许多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吸附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自毛蚴侵入扁卷螺至囊蚴形成需25~59天,平均49天。附在水生植物上的囊蚴,在湿润的条件下生活力较强,如玻缸中水草上的囊蚴,在室温为30~32℃时可存活90天以上;但对干热抵抗力很弱,如在阳光照射下,历10分钟即失去感染力或死亡。囊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在胃内不被消化,须经小肠液及胆汁的作用后,后囊蚴破囊而出,吸附于小肠主要是十二指肠粘膜上,逐渐发育为成虫。由终宿主吞食囊蚴至成虫排卵,需1~3个月。成虫寿命约2年。据在猪体的观察,其活力在感染后的5~7个月最旺盛,产卵最多;9个月后,排卵减少; 12~13个月后,在粪便中即很少有虫卵发现。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见于亚洲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和印度等国。估计东南亚约有1000万人感染本病。我国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四川、河北、山东、云南、陕西、安徽均有姜片虫病流行或动物感染。

姜片虫的重要终宿主是人和猪,故除姜片虫感染者外,受感染的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在流行地区的菱塘及水田中有大量扁卷螺孳生。姜片虫的中间宿主为扁卷螺科的半球多脉扁螺、大脐圆扁螺、凸旋螺及尖口圆扁螺。国内已证实的媒介水生植物主要有水红菱(Trapanatans)、大菱(Trapa natans Var D)、荸荠(Eliocha-ris tuberosa)、茭白 (Zizania aquatica)。其它品种的菱角(大刺菱、南湖菱、弯角菱、八角菱、沙角菱) 也有附着囊蚴的报告。国外报道荷藕也是媒介植物之一。水生植物上附着的囊蚴有时可以相当多,曾在1只菱上查到500多个囊蚴。流行地区儿童喜生食菱角、荸荠,如用牙啃咬剥皮,附于水生植物上的囊蚴可脱落而被吞入。流行区的居民常以水浮莲、水萍莲、浮萍、蕹菜及腐烂的荸荠、菱等水生饲料喂猪,故猪的感染很常见。此外,饮用受囊蚴污染的生水也可使人和猪感染。含有虫卵的人粪和猪粪常用作菱塘的肥料,而菱塘内有大量扁卷螺孳生,这便构成姜片虫病流行的条件。

人体感染主要与生食水生植物的习惯有关,故患者大多为青少年及儿童,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降。感染率与性别无明显关系。感染季节与菱角上市旺季密切相关,如浙江为9~10月,广东为7月。

姜片虫成虫借吸盘的作用吸附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上,重感染者亦可见于胃幽门部和结肠内。虫体吸附处局部粘膜损伤。受损粘膜发生充血、肿胀、粘液分泌增加,甚至产生溃疡,并可引起出血或小脓肿形成。粘膜和粘膜下层有炎症细胞浸润,除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外,常混有嗜酸粒细胞。虫体毒性代谢产物可引起过敏反应,如血内嗜酸粒细胞增多等。重感染者由于肠壁受损较广泛,还可影响肠液分泌及营养吸收,引起消化道功能失调、营养不良、浮肿等。

本病潜伏期1~3个月。症状的轻重与感染程度、健康状况及机体反应性有关。流行区内大多数感染者系轻症或无症状。临床上根据症状轻重可分为轻症、中等症和重症。轻症患者除有食欲不振,上腹偶发轻微疼痛外,无其它自觉症状。中等症者常有间歇性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腹痛多位于上腹部或右季肋下部,少数在脐部,发生于早晨空腹或饭后。疼痛以轻缓者为多,少数呈剧痛,时发时止。腹泻每在疾病早期发生,一般为消化不良便,1天数次,量多,有腥臭味,经数月可自愈。腹泻和便秘可交替发生,亦有经常腹泻者。食欲多减退,肠蠕动多亢进,鼓肠明显。有时右上腹有压痛。儿童患者可出现神经症状,如夜眠不安、磨牙、抽搐等。重症病人有全身乏力,精神萎靡,营养不良,明显消瘦,面部、下肢乃至全身浮肿,甚或伴有腹水,以儿童尤为显著。长期反复严重感染的儿童,可有发育障碍和智能减退,有的可成为侏儒症。少数病人由于长期腹泻,严重营养不良,可发生衰竭、虚脱或继发肠道、肺部感染,甚至死亡。偶有大量成虫结成团块并发肠梗阻者。

本病可发生轻度贫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增高,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加,偶可达40%。重症儿童病例,X线检查可见骨胳生长迟缓。

在姜片虫病流行区遇到慢性腹痛、腹泻、营养不良、浮肿等症状的病例,特别是有生吃水生植物史的儿童及青少年,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确诊有赖于粪便内检出虫卵。一般1次粪检3张涂片即可检出虫卵。对虫卵较少者,可用沉淀集卵法,以提高检出率。粪便虫卵计数大致可衡量感染轻重。每克粪便虫卵少于2,000者为轻度感染; 2000~10000者为中度感染;在1万以上者为重度感染。

姜片虫卵与肝片吸虫卵及抱茎棘隙吸虫卵形态极相似,粪检虫卵时需注意鉴别。

常用的驱姜片虫药有: ①吡喹酮:剂量为10mg/kg,分上、下午2次服,驱虫率达88.5~95.8%。治后1个月的虫卵阴转率达97.5~100%,副作用轻,有头昏、头痛、乏力、腹痛、腹鸣等,一般发生于服药当天和次日,能自行消失,无需特殊处理。②槟榔: 主要成分为槟榔素,能麻痹虫体的神经系统,且能增强肠蠕动。煎剂用量成人每天50g; 儿童每岁2~3g,每天总量不超过30g,加水煎煮1小时,浓缩成100ml,晨空腹1次服,连服3天。副作用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但不严重。槟榔粉剂剂量为16岁以上30g,11~15岁22.5g,用温开水调成稀糊状,早晨空腹顿服,疗效比煎剂好。③硫双二氯酚: 成人3g,儿童50mg/kg,1次顿服,连服2天,便秘者可给轻泻药。1次服药后疗效可达71.4%,仅少数有轻度腹痛、腹泻。此外,呋喃丙胺、硝硫氰胺、噻苯咪唑对本病也有一定疗效。重症病例宜先改善营养,纠正贫血后再驱虫。

姜片虫病的综合防治原则应包括①控制传染源,查治病人和病猪。②粪便管理。③杀灭中间宿主——扁卷螺。④预防感染。在实施中,预防的关键在于抓住经口感染这个主要环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本病传播途径和感染方法的认识,做到将菱、荸荠等水生植物经过去皮或洗刷、烫浸后再吃。应提倡不把新鲜人、猪粪施肥于种植水生植物的塘内。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8810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4
  • 更新时间: 2012-12-14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