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农皮炎是农民在种稻过程中发生于四肢的各种皮肤病。主要分两大类:血吸虫尾蚴皮炎(见另条叙述)和浸渍糜烂型皮炎。在种稻过程中,由于工种和气候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耕田阶段,拔秧、插秧、耘耥阶段,割稻阶段。各个阶段的发病情况不同,以第二阶段中发生的浸渍糜烂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故总称为浸渍糜烂型皮炎。
耕田阶段的时间在四月中旬左右,气温14~16℃左右,田水温度16~18℃左右。在这一阶段发生的皮肤病主要有红斑、皴裂、手足皲裂三种。红斑:发生于浸在水中的下半截小腿、暗红色、边缘清楚,偶有微痒,在浸水十余分钟后发生,离水田半小时后消失,主要发生在上午,下午罕见。发病率约40%。这可能由于皮肤遇冷水后,小血管发生痉挛,初为毛细管收缩,继以扩张的暂时性血管反应。午后田水温度增高,故少发生。
皴裂:见于小腿屈侧,特别在腓肠肌下侧,亦可见于踝关节伸面,系短浅线状裂纹,似轻度鱼鳞病,鳞屑脱落后即愈。发病率约85%,这可能由于下水工作后皮脂被擦去,出水后皮面水份蒸发,局部温度降低较多,继以皮面干燥而形成的。
手足皲裂:最常见于掌指屈侧、足侧、足跟、趾缝等处,产生疼痛,间有继发感染,发病率约40%,这是寒冷季节农民中的多发病。主要由于患处皮肤厚硬、干燥、缺乏弹性,在劳动操作时被牵拉裂开而形成的。
拔秧、插秧和耘耥阶段的皮炎多见于江淮流域以南,夏季比较热的种稻地区。单季稻5月中旬拔秧,插秧一月多,6月下旬耘耥2周多;双季稻7月底到8月上旬插秧完毕。此时温度:空气20~37℃,田水24~42℃,田泥22~38℃;湿度:晴天60~80%,雨天90~100%。田水pH值7.4~8.0。此阶段最易发生浸渍糜烂型皮炎和窝状角质松解症。
浸渍糜烂型皮炎 在气温高时参加水田劳动3~5日后,指(趾)缝可开始肿胀,呈乳白色,起皱,称为浸渍现象。此后如继续下水田工作,浸渍加重,再因手工操作的不断摩擦,肿胀起皱部位被擦破,露出红色基底和少量渗液,有痛感,称为糜烂现象。病情轻的可只有浸渍而无糜烂,损害仅限于第四、五指(趾)间接触比较紧密的部位。重的可累及所有指(趾)缝、指(趾)侧,并可波及邻近部位。插秧时如糜烂处碰着麦根,碎石或瓦砾,可产生剧痛,引起出血。如有继发感染,可能产生甲沟炎、瘭疽、疖、丹毒、蜂窝织炎、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但罕见。
此种皮炎发病率高达80%以上,由于疼痛,影响劳动,妨碍生产,是本组疾病中危害性最大的一种。但病程具自限性,如发病后不再下水田或改做干燥工作,轻的1~2日,重的至多一周左右可自行消退。
窝状角质松解症 有些农民掌跖的突出部位,同时出现散在的圆形、针头至黄豆大、边缘鲜明的丘疹,显示表皮角层松解脱落、留下细线状边缘带白色,触之边缘较硬,基底似有抵抗力。损害常成群散发,偶有融合成花边状小片的,无主观感觉。此与一般窝状角层松解症相同,由一种棒状杆菌属或潜蚤属所引起。
割稻阶段所发生的皮炎较少见。损害主要见于左手,从左手心自然横纹起至所有指尖,表现为极度肿胀,伴以红斑、水疱、破溃和个别有化脓。主觉疼痛,伸屈受阻。右手一般正常。这是因为在8小时割稻过程中,左手不断地重复握紧和放松的紧张动作,引起局部小血管痉挛、扩张、以至大量渗液、产生极度肿胀和水疱,继以水疱破溃而化脓。而右手持刀割稻,只有一个单纯的动作,故极少发病。
治疗稻农皮炎要对不同皮损进行不同处理。红斑系暂时性,不需处理。皴裂是皮肤干裂的暂时现象,只要不下水田就可消失,必要时搽5%硫黄霜有效。皲裂可照一般皲裂处理,即将厚硬处皮肤削薄,再浸热水半小时后,再搽角层分离剂,如10%雷琐辛、水杨酸软膏,或10%水杨酸硫黄软膏,一周左右可愈。愈后照上法每周处理二次,可防复发。浸渍时,保持脚趾干燥再加扑粉有效,避用肥皂热水。糜烂者可用硼酸水湿敷,晚上搽5%糠馏油糊剂,待干燥后搽5%硫黄霜继以扑粉有速效。亦可搽3%龙胆紫液。民间土法采用12.5%明矾和3%食盐水溶液,于每次歇工后和睡前各泡足一次,对稻农皮炎有预防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