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放射医学、护理医学 >>刺激性毒剂

刺激性毒剂
 
摘要: 刺激性毒剂是指一类对眼睛及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而被用于军事目的的化合物。它能使人员因强烈的流泪、喷嚏、咳嗽、胸疼等症状而暂时失去战斗力。

刺激性毒剂是指一类对眼睛及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而被用于军事目的的化合物。它能使人员因强烈的流泪、喷嚏、咳嗽、胸疼等症状而暂时失去战斗力。眼损伤症状一般为流泪、疼痛、眼睑红肿、视力下降等,少见永久性失明。上呼吸道症状多为灼热、疼痛、分泌物增多、喷嚏、咳嗽等,严重时有肺部病变,如肺炎、水肿,皮肤刺激症状有灼痛、红斑,重者可有水疱。

刺激性毒剂的刺激阈值和致死浓度之间差距较大,一般较难造成严重损伤和死亡。它只能产生瞬时作用,脱离接触后几分钟内其作用即可消失,一般不需要采取特殊的医疗措施。但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如在密闭房间或工事内毒剂浓度过高或长时间的暴露情况下,也能引起致死性中毒,应予以注意。刺激性毒剂的主要代表为CS、CR、苯氯乙酮和亚当氏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大量使用过刺激性毒剂,品种不下二十种,主要有氰溴甲苯(CA,为美军代号)二苯氯胂(DA),和二苯氰胂(DC)等。战后美国研究装备了苯氯乙酮(CN)和亚当氏剂(DM)。五十年代末英、美等国把邻氯苯亚甲基丙二腈(CS)定型为刺激性毒剂,并相继装备了部队和警察,称之为“控暴剂”或“防暴剂”。七十年代初英、美两国又定型装备了一种名为CR的刺激性毒剂。它们的特点是对眼睛和呼吸道甚至皮肤都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为了增加刺激性毒剂的战术性能美国还研制了CS1和CS2(参见“刺激性毒剂CS”)。

类型 刺激性毒剂刺激皮肤、粘膜的神经末梢和感受器,引起一系列局部症状和反射性症状。按其主要的刺激作用部位可分为三类: ①以刺激眼睛为其主要特征的刺激性毒剂,也叫催泪剂,如苯氯乙酮。②以刺激上呼吸道为其主要特征的刺激性毒剂,也叫喷嚏剂,如亚当氏剂。③对眼睛和上呼吸道都有强烈作用的刺激性毒剂,如CS和CR。

苯氯乙酮对眼睛作用强,但在高浓度时(战场上不易达到),也有上呼吸道和皮肤刺激症状。亚当氏剂对上呼吸道的作用强,但是在高浓度时(难达到)对眼睛和皮肤也有刺激症状。CS对眼睛、上呼吸道的作用强烈,对皮肤也有明显作用。CR和CS相似,但对眼的作用强于CS,对上呼吸道的作用弱于CS。

军事性能 刺激性毒剂可用毒烟罐、手榴弹、枪榴弹、化学炮弹、集束霰弹、炸弹、航弹、飞机散布器、固体布洒器、液体喷洒器等多种型号武器施放,成毒烟或气溶胶状态。作用短暂,不持久。一般在几十米内发挥作用,在风力合适的情况下也可吹散到几公里外仍有作用。例如,CS细粉颗粒经外加包衣制成CS1及CS2后,作用较持久,落在干燥地面上可在一、二月内保持其毒效,经风吹、人员走动或车辆来往扬起毒剂粉末时,仍可引起强烈刺激作用。防御工事内污染CS1或CS2后,其毒效可保持更久。

防毒面具可以完全保护刺激性毒剂对眼及呼吸道的刺激。各种就便器材保护眼及呼吸道,如风镜、防毒口罩、毛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防护作用。人员中毒后离开染毒区脱离接触,刺激症状可很快消失,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为此,对刺激性毒剂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使用价值引起了争议,认为只有在如下场合使用方能产生效果,即浓度降低当用分析检定方法不能发现或难以发现时; 或者被攻击的敌方人员没有防毒面具或来不及戴上面具时。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461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8
  • 更新时间: 2013-01-0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