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医学昆虫学

医学昆虫学
 
摘要: 医学昆虫学是应用昆虫学的分支。本学科研究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健康的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区系、生态习性、地理分布以及防制方法等。它是医学寄生虫学、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昆虫学是应用昆虫学的分支。本学科研究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健康的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区系、生态习性、地理分布以及防制方法等。它是医学寄生虫学、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肢动物能传播疾病,古代早有记载,但现代医学昆虫学则形成于二十世纪初叶。随着1878年Patrick Manson在我国厦门提出班氏丝虫由库蚊传播的学说以及RonaldRoss在1878年证明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事实以后,一系列重要疾病相继被证明系由昆虫或蜱、螨所传播。这些重要发现逐步使医学昆虫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学科。

据目前统计,半数以上的传染病由节肢动物所传播。虫媒病广泛流行于全世界,尤以热带和亚热带为严重。有些寄生虫病,如疟疾、丝虫病等,近30年来通过媒介防制等措施,流行情况虽大有改善,但迄今未彻底解决问题,有些地区仍然严重流行。又如非洲锥虫病等,还未获得有效防治。因此,医学昆虫学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

解放以来,在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医学昆虫学有了较大的进展,对一些重要的医学昆虫,如蚊、蛉、蚤等的区系调查已有较好基础;对许多重要虫媒病,如疟疾、丝虫病、黑热病、森林脑炎等的主要媒介已基本查清,并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有了比较广泛的了解; 对重要媒介的综合防制,已取得了不少特有的经验。

医学昆虫学研究的范围和主要对象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Insecta)、蛛形纲(Arachnida)、舌虫纲(Pentastomi-da)、甲壳纲(Crustacea)和唇足纲(Chilopoda)中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种类。节肢动物的特征是:体躯分节,即由一系列的体节所组成;体壁形成含有几丁质的外骨胳;有些体节具有成对的分节附肢;体腔即为血腔;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 中枢神经系统有脑和神经腹索。脑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腹索在腹面,由一系列成对神经节组成。

昆虫纲 体躯分头部、胸部、腹部3个体段,头部为感觉和取食中心,具有口器附肢3对和触角1对。胸部为运动中心,具前、中、后足各1对,多数种类尚具翅1~2对。腹部为生殖中心,无行动附肢,但多数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从卵孵化的幼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多数须经一系列显著的内部或外部体态变化,即变态,才能转变为性成熟的成虫。

昆虫纲通常分为33个目,具医学重要性的有9个目:①双翅目(Diptera):本目包含蚊、蝇、蛉、蠓、蚋、虻等,在医学昆虫中最为重要。不少种类叮刺吸血,并成为疾病媒介。如蚊类可传播疟疾、丝虫病,以及黄热病、登革热、乙型脑炎等病毒性疾病;蝇类可传播霍乱、痢疾等肠道细菌性疾病;舌蝇是非洲锥虫病的媒介;有些蝇类的幼虫可引起蝇蛆症;蛉可传播利什曼病、巴尔通体病、白蛉热等;蠓可传播常现丝虫、奥氏丝虫及一些动物的病毒性疾病;蚋可传播盘尾丝虫病; 虻可传播罗阿丝虫病及一些动物疾病。②蚤目(Siphonaptera):蚤类叮刺吸血,能传播腺鼠疫和鼠型斑疹伤寒;潜蚤则直接寄生于人和各种动物。有些种类是微小膜壳绦虫等蠕虫的中间宿主。③虱目(Anoplura):虱类,如头虱、体虱和阴虱,吸血致痒,甚至引起皮炎,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虱传回归热的媒介。④半翅目(Hemiptera):本目中一些蝽类,如臭虫,骚扰吸血。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媒介。⑤鳞翅目(Lepidoptera):本目中一些蝶、蛾幼虫具毒毛,接触到人的皮肤和粘膜后可引起皮炎。幼虫可偶然侵入消化道而引起蠋寄症(Scho-lechiasis)。⑥鞘翘目 (Coleoptera):本目中一些甲虫的幼虫可引起少见的甲蚴症。有些甲虫是缩小膜壳膜绦虫等蠕虫的中间宿主。⑦膜翅目(Hymenoptera):本目中的一些蜂、蚁,能螫人和咬人。偶有因蜂螫过敏而引起严重症状,甚至死亡。蚁的某些种类为双腔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⑧蜚蠊目(Blattodea):本目中的一些蟑螂能污染食物,并可为美丽筒线虫等蠕虫的中间宿主。⑨直翅目(Orthoptera)本目中的红春草螽为胰阔盘吸虫和腔阔盘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蛛形纲 体躯分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或全部合并成一不分节的整体。头部不明显,无触角,有行动足4对。陆生,以肺或气管呼吸。具医学重要性的有蜱、螨、蝎以及毒蜘等。蜱除寄生吸血外,可传播森林脑炎、落矶山斑点热、北亚斑疹热、蜱传回归热以及Q热等疾病。螨类中的少数恙螨是恙虫病的媒介。有些螨类可引起变态反应。疥螨寄生在皮肤内,引起疥疮。有些毒蜘和蝎螫人可引起剧痛,甚至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

舌虫纲 本纲是寄生退化的节肢动物,除口的附近具有角质钩2对外,无附肢;无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在口的近后方有雄性生殖孔开口,雌性生殖孔在虫体近末端。如犬舌形虫、亚洲舌形虫等。

甲壳纲 体躯分成头胸和腹部两个体段,有触角2对,至少有行动足5对,附肢大多为二支式,水生,以鳃呼吸。有些种类,如剑水蚤是曼氏迭宫绦虫、阔节裂头绦虫及麦地那龙线虫的中间宿主;蟹、虾是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唇足纲 体躯分头部和胴部两个体段。头部有触角1对。每一体节有行动足1对。第1对足特化成腭状毒爪;生殖孔位于体躯末后第2节。陆生,以气管呼吸。本纲的蜈蚣螫咬人后可引起肿痛,极少数可引起全身症状。

昆虫及其它节肢动物可通过吸血、刺螫、骚扰、寄生以及引起变态反应等,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但更重要的是间接危害,为多类病原体的媒介或携带者,起生物性传播和机械性传播的作用。

生物性传播指在正常情况下,病原体必须在媒介体内经繁殖(或增殖)或/和发育的过程,然后再通过它们传播给人。在生物性传播中,病原体从进入媒介体内,经过发育、增殖或发育繁殖阶段,而达到感染期,需经过一定时间,即外潜伏期。这是生物性传播的特点之一。从流行病学而言,生物性传播是专性的,即在正常情况下,病原体全赖或主要依赖媒介虫种来传播,因而对媒介虫种的有效防制,即可切断该类疾病的流行。

根据病原体在媒介体内的过程,生物性传播可分为3种方式:①发育式:病原体必需在媒介体内经过一个发育阶段,才能完成其生活史,但并不繁殖,无数量上的增加。人体丝虫与媒介蚊虫的关系即属此型。病人血液内的微丝蚴被蚊吸入后,需蜕皮2次,才能发育为感染期幼虫。②增殖式:病原体在媒介体内无生活史的发育变化,但有个体增殖,即仅有数量的增加,病毒、立克次体和细菌在媒介体内的过程属之。③发育繁殖式: 病原体在媒介体内不仅需经过发育阶段,且需进行繁殖。如疟原虫在蚊媒体内的过程即属此型。病人血液中的疟原虫配子体在蚊体内发育并分裂,产生大量的子孢子,才能感染新的宿主。

生物性传播的途径有:①特殊注入:媒介虫种叮刺吸血或淋巴液时,将侵入其涎腺的病原体随同唾液一起注入人体,如蚊类传播疟原虫、乙型脑炎病毒等;或直接将病原体反吐于人体,如蚤类传播鼠疫杆菌。②特殊污染:媒介体内的病原体存在于粪便、体液或特殊分泌物中,人因这类污染物进入抓搔的伤口或粘膜而受到感染。如体虱传播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蜱传播回归热螺旋体等。

此外,有些病原体,如森林脑炎病毒在全沟蜱体内,恙虫病立克次体在地里恙螨体内,可侵入卵内,通过卵期传递到下一代,即经卵传递,因而一次感染的媒介,可产生众多的感染后代,起着更大的传播作用。在恙虫病的传播中,由于恙螨仅在幼虫时期叮刺宿主,而且仅叮刺一次,因而吸入的立克次体,须经卵传递到下一代,在下一代的幼虫叮刺时才能起传播作用。与此有关的是经期传递,即幼期感染的病原体可经历各发育期而传递到成虫。

机械性传播指病原体在节肢动物携带者的体表及体内既无生活史循环的发育变化,也无增殖过程,仅机械地直接或间接被携带到另一宿主或场所(如食物)。

机械性传播的途径有:①机械注入:吸血节肢动物在间歇吸血时,因口器污染有病原体,在短期内再次吸血时,将病原体带入宿主体内。如蚊,蚤传播兔粘液瘤病毒,以及虻类的偶而传播野兔热杆菌等。②机械污染: 病原体通过昆虫体表或消化道内含物被携带至食物或食具上,人因食入污染的食物而受到感染。如蝇类传播肠道病菌等。

在流行病学上,机械性传播不是专性的,即病原体并非全赖昆虫携带,亦可由其它途径传播。例如肠道病菌可由蝇类传播,也可因污染水源而引起流行。因而单纯控制传播昆虫,并不能切断此类疾病的流行。

防制以至消灭上述传病媒介,以达到除害灭病,保障人类健康的目的,是研究医学昆虫的根本任务。防治虫媒病应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措施,即控制传染源和控制传播媒介并重,而对于媒介虫种更应采用综合防制,即从媒介虫种及其环境的整体出发,因地因时制宜采用环境的、化学的、生物的以及其它有效手段,将其种群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并争取予以消灭。综合防制是以媒介虫种的生态学为基础,并根据不同对象、条件、场合及时期,合理选择适当的防制手段。在任何防制规划中,均应重视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662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