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按蚊

按蚊
 
摘要: 全世界已知的按蚊共分6亚属,近450个种或亚种,广布于全球,仅少数太平洋岛屿无之。按蚊是人体疟疾的传播媒介,但真正有效的媒介仅占其总数的1/10左右,且因地区而不同。

按蚊与其它蚊属的主要区别是: 雌雄蚊的触须都至少超过喙的3/4长,雄蚊的末2节通常膨大而向外屈折;小盾片弯弧状,缘毛分布均匀;栖息时,除个别蚊种如库态按蚊(A. culicifacies Giles,1901)外,身体常与栖息面成一约45度角。蛹的呼吸管短而末端膨大并张开;腹节Ⅱ或Ⅲ~Ⅶ的背侧端角有刺(腹毛9)。幼虫腹节只具一对掌状毛;静止时,平浮在水面,虫体与水面平行。卵一般作船状,除萨氏按蚊(A. sacharovi Favre,1903)外,两侧有浮器,单个地浮在水面。

全世界已知的按蚊共分6亚属,近450个种或亚种,广布于全球,仅少数太平洋岛屿无之。按蚊是人体疟疾的传播媒介,但真正有效的媒介仅占其总数的1/10左右,且因地区而不同。有些种类是丝虫病和一些虫媒病毒的媒介。

我国已知的按蚊近60个种和亚种,分属按蚊亚属(An-opheles)和塞蚊亚属(Cellia)。前者成蚊的翅无白斑,或有白斑而前缘脉及第1纵脉的黑斑不超过3个; 幼虫头毛2-C靠近。后者成蚊翅有白斑,前缘脉及第一纵脉的黑斑4或4个以上,幼虫头毛2-C远离。

我国重要或比较重要的疟疾媒介有按蚊亚属的中华按蚊(A. sinensis Wiedemann,1828)和雷氏按蚊嗜人亚种(A. lesteri anthropophagus Xu & Feng,1975)以及塞蚊亚属的微小按蚊(A. minimus Theobald,1901)、大劣按蚊(A. dirus Peyton & Spstematics,1979)和日月潭按蚊(A. jeyporiensis candidiensis Koidzumi,1924)。

中华按蚊 是我国分布最广和最常见的按蚊,也是疟疾和丝虫病的重要媒介之一。但过去所称的中华按蚊实际上是几个近缘种的混合体。这里指的是过去所称的宽卵型中华按蚊。

中华按蚊是灰褐或棕褐色中型蚊虫。典型的雌蚊头顶和后头仅有竖鳞,唇基两侧有鳞簇; 触须基段蓬松状,节Ⅴ基部和末端都有窄白环,节Ⅳ和Ⅲ基部有白鳞,形成完整或不完整的窄白环,节Ⅰ背中部有白鳞。翅前缘有明显的亚缘脉白斑和亚端白斑,前者包含前缘脉、亚缘脉末端和纵脉1,后者包含前缘脉以及纵脉1和2;前缘脉基段可杂有少数淡色鳞,但无白斑;径脉干大部黑色,至多杂有淡色鳞,膊横脉通常有少数鳞片。端白斑宽,纵脉5.2末端通常有繸斑。足暗色,各足基节通常有淡色鳞簇,后足附节Ⅰ~Ⅳ末端有窄白环,节Ⅳ基部通常无白环。腹部灰色,侧膜上一般有“T”形暗斑,节Ⅶ腹板有鳞簇。雄蚊抱肢基节背面有很多淡色鳞。

中华按蚊(雌)


幼虫头部有明显暗斑,常排列成带状,但暗斑和体色的变化很大。头毛2-C简单,3-C作树状分枝,4~6-C均为羽状分枝;前胸内肩毛(1-P)一般简单; 腹节~Ⅶ的掌状毛发达。卵的甲板宽,约占卵宽(包括浮器)的1/3以上。

中华按蚊卵

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卵


中华按蚊是我国平原地区大部农村的优势蚊种。它的数量因地区、地形以及耕作制度,常年积水多少而异。在水稻种植区,其数量一般都超过夜晚捕获按蚊总数的一半以上。

雌蚊兼吸人、畜血,但较趋向于吸牛、马、驴、猪等大家畜血液。夜间的刺叮活动是典型黄昏型,即在户外,在日落后的1~11/2小时之间,有一明显活动高峰,有时在日出前另有一小高峰。它们侵入室内活动也是如此; 侵入室内的蚊数,在日落后的2~21/2小时也有一明显高峰。

吸血雌蚊的栖息习性因地区和季节而有很大变化。有些地区的雌蚊在饱吸血液之后大部留栖室内,主要在畜舍; 有些地区的则多数栖于室外。野外栖息处主要是吸血场所附近的作物地、芦苇丛、灌木丛、草丛等。

中华按蚊的主要孳生场所是稻田,但也广泛地在各种有水生植物的其它水体,如沼泽、芦苇塘、藕塘、湖滨、沟渠、水坑、堰堤、河浜、泉潭、洼地积水等水中孳生。在干旱缺水时,幼虫也见于防火水缸、竹筒积水及清水粪坑。

中华按蚊的发生季节,特别是数量的季节变化,不仅因地区而异,更受水稻种植和水期的影响。例如在辽河下游,成蚊在6月下旬开始出现,8月下旬至9月上旬达到数量高峰,此后数量骤减,并开始进入越冬。在海河和黄淮流域平原地区,4月下旬或5月上旬出现第1代新蚊,6月数量迅速上升,7、8月达到高峰,9月开始下降,以后逐渐进入越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生季节又较黄淮流域提前并延后约1个月。但由于双季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稻田复种指数的提高,不仅种群数量增加,而且发生的高峰也有变化,一年往往在6月和7、8月间出现两个高峰。南方亚热带地区的中华按蚊一年四季都可繁殖孳生,高峰通常在雨季中。

中华按蚊以成蚊越冬,越冬场所有窑洞、畜舍、空房、山洞,以及草堆、芦苇丛、茅草丛等,因环境条件而异。有些地区的越冬蚊很难发现。

中华按蚊广布全国,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除青海和新疆外都有记载,但数量以南方为多。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日本等。

中华按蚊是我国广大平原间日疟区的主要媒介,自然腺感染率一般在千分之一以下,但由于分布广,种群数量大,有时可引起疟疾的流行。本种按蚊也是我国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之一。有些地区曾从这种按蚊中分离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因而它是我国最重要的蚊种之一。

雷氏按蚊嗜人亚种 即过去我国所称的雷氏按蚊(A.lesteri Baisas &Hu,1936),现知与后者有所不同,因而定为另一亚种。它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南部北纬25° 以北低山丘陵疟区的主要媒介,也是这类地区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

它是中华按蚊的亲缘种,与中华按蚊的主要区别是:雌蚊触须较细,末二白环较宽;各足基节外侧通常无鳞簇,或仅有少数鳞片;翅鳞黑白分明;前缘脉基部一致黑色;亚缘脉白斑也较小; 膊横脉无鳞片; 纵脉5.2末端无繸斑,或偶有不明显白斑;腹节Ⅶ腹板的暗色鳞簇较小,侧膜上无“T”形暗斑。雄蚊抱肢基节背面无淡色鳞。幼虫头部的暗色素较多,颜色较深;头毛3-C的分枝较少;前胸内肩毛(1-P)常在末端分2~3枝。卵两端较尖,甲板很窄,约占卵宽的1/10。

雌蚊嗜吸人血,即使人、畜同在一室,也以刺吸人血为主。刺叮活动从日落后1~2小时开始,持续到黎明,在午夜前后出现一个高峰。吸血后多数留栖室内。这种内栖习性有利于使用滞效杀虫剂喷洒。

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也孳生于稻田,但更趋向缓流、渗出水、灌溉沟、泉潭等水质比较清凉的水体。孳生于稻田的幼虫也多散布于稻棵四周隐蔽处。

长江中、下游的这种按蚊主要以卵期越冬,也有少数以成蚊越冬。早春2月越冬卵开始陆续孵化,3月中旬即可发现第1代成蚊,8~9月出现数量高峰,约比中华按蚊晚1~1.5个月。个别地区从10月开始尚有数量回升的现象,但多数地区这时数量逐步下降。

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仅发现于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河南南部。这种按蚊的种群数量远比中华按蚊为少。

微小按蚊 微小按蚊是我国南方山区和丘陵区疟疾的主要媒介。历史上云贵所称的“瘴气”区域,即系主要由这种按蚊所传播的高度或超高度恶性疟流行区。在某些地区,曾发现该蚊有班氏丝虫自然感染。

它是棕褐色小型或中型蚊虫。典型雌蚊的触须具3白环,而末端暗环不到亚端白环的3倍宽,通常两者接近等宽。喙一致暗色或末段1/3腹面淡黄色。翅前缘基部具分脉前白斑或少数白鳞,除纵脉6外,各纵脉末端都有繸斑。各足跗节一致暗色。但上述触须白环宽度以及翅前缘的分脉前白斑都有较大变异,因而与近缘的溪流按蚊(A. fluviatilis Ja-mes,1902)和瓦容按蚊 (A. varuna Iye-ngar,1924)不易区分。幼虫头毛2-C和3-C均简单; 腹节Ⅲ~Ⅶ的前背片特大,包围后背片,0号毛位近前背片后侧。

我国微小按蚊的吸血习性在海南岛和大陆地区的有两种不同的类型。海南岛的偏吸人血,所以夜晚在牛舍或用牛诱蚊器能捕获的这种蚊虫为数很少; 大陆地区的则兼吸人、畜血液,而且愈向北,吸人血的比例愈小,因而夜晚在牛体或用牛诱蚊器常可捕获大量雌蚊。雌蚊夜晚活动的高峰一般在午夜前后,无论是户外刺叮或侵入室内的蚊数,均以午夜前后最多。

夜晚飞入牛舍或住屋吸血的雌蚊,白天多数仍留栖室内,但也可因生境以及房屋结构而改变其栖息习性。室外栖息场所有土洞、地窟、树洞、蔽阴的深沟岸壁以及草丛等。微小按蚊由于上述内栖习性,通常采用杀虫剂作室内滞留喷洒,可获得良好的防制效果。微小按蚊的扩散距离一般不超过2公里,但当环境不利时,如为了寻找血源,可远飞达10公里。

微小按蚊(雌)


幼虫主要孳生在山地或丘陵地区,水质较清,水流缓慢,有阳光或半遮荫的,以及水中有草的天然积水,如缓流、渗出水、沟渠等,有时也见于梯田、石池、水塘等临时积水。

微小按蚊发生的季节高峰一般出现在雨季之前或/和雨季之后。如在云南双江、耿马等地,成蚊数量高峰在雨季后的9、10月。又如在海南岛,成蚊数量从3月起开始迅速增多,接着达到高峰,5月以后数量又逐渐减少;在有些地区或年份,也有在晚秋雨季之后出现第2高峰。

在冬季月平均气温10℃以上的地区,如云南南部、海南岛等地,全年都有成蚊活动。在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如四川重庆、贵州望谟等地,微小按蚊以幼虫越冬。

微小按蚊在我国分布于北纬33°以南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及河南南部,而以北纬25°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为普遍,但在海南岛、云南等的不少地区,经大规模防制之后,数量已大为减少,甚至很少发现。在国外,这种按蚊广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国家,也是这些地区的重要疟疾媒介之一。

大劣按蚊 即我国过去所称的巴拉巴按蚊(A. balab-acensis Baisas,1936),是白踝按蚊种团(A.leucosphyr-us group)的蚊种之一,是我国海南岛山林和山麓地区疟疾的重要媒介。自从六十年代基本控制了微小按蚊之后,这种按蚊的防制已成为进一步解决该岛疟疾的重要问题。

大劣按蚊是灰褐色中型蚊虫,雌蚊触须具4白环,以顶端白环最宽。翅前缘有7个白斑,第1纵脉分脉前黑斑伸向基部不超过前缘脉膊黑斑的中央,通常不超过前缘脉的分脉前白斑,第6纵脉有黑斑6个以上。各足股节、胫节和跗节1~2都有白点。后足胫节和跗节关节处有一显著宽白环。幼虫头毛2-C和3-C均简单。各胸节侧毛的长毛简单,前胸内肩毛(1-P)的基瘤大而发达,外肩毛(3-P)位于中肩毛(2-P)的基瘤上,两基瘤完全或部分连接。腹节前背片正常,不包括后背片。

大劣按蚊是热带丛林型蚊种,主要孳生于林丛荫蔽、无阳光直接照射的山涧石穴、溪床积水以及丛林边缘的渗出水形成的洼地和蹄印等。居民点附近的缸罐等容器积水,也偶有其幼虫发现。

雌蚊偏吸人血,如在海南岛儋县等地蚊帐和住屋内通夜捕获的8,080只按蚊中,大劣按蚊占2.8%,而在牛体或牛诱蚊器通宵捉到的139,360只按蚊中,这种按蚊仅有28只,占总数的0.02%。猕猴对它也有相当吸引力

成蚊白天栖息于密荫遮盖的石洞、杂草丛、灌木丛、刺竹丛以及树根等阴暗处,难以发现。雌蚊在日落后1小时飞到住屋四周,在植物枝叶、竹篱笆、草丛以及屋檐下垂的茅草上停栖,一般在晚9时以后逐渐飞入室内吸血,午夜左右为刺叮活动的最高峰。吸血后在室内停留的时间很短,饱血后即飞离而在野外栖息,所以白天很少在室内发现。例如1954~1957年在海南岛的万宁地区白天在住屋内捕获的39,769只按蚊中,大劣按蚊仅占0.03%,而在夜间捕获的1,706只按蚊中,却占42%,说明它是外栖性蚊种。雌蚊也经常在户外刺叮吸血。由于这种吸血和栖息习性,一般室内滞留喷洒对之无多大作用,它是很难防制的按蚊之一。

大劣按蚊的季节消长与降雨量密切相关,海南岛雨季在5~10月,成蚊数量从5、6月上升,7~10月为高峰期,11月起又很快下降。

我国的大劣按蚊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山林地区。此外,广西、云南等地也有记载,但未发现在疟疾传播上有何重要性。此蚊也分布于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泰国、老挝及越南,是东南亚地区疟疾的重要媒介之一。

日月潭按蚊(杰普尔按蚊日月潭亚种) 是我国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疟疾的次要媒介,在广东大陆和海南岛、广西和云南都曾有自然腺感染发现。它是褐色小型蚊虫。雌蚊触须具3个白环,亚端白环与其前的黑环通常接近等长,但较顶端白环为窄。喙一致暗色。中胸盾片有白宽鳞,有的在中部形成毛丛。翅前缘有分脉前和膊白斑,纵脉1亚端黑斑通常有一白色间断,并且位近黑斑中部,各纵脉末端都有繸斑。前足和中足跗节1~3以及后足跗节1~4末端有窄白环。幼虫头毛2-C和3-C都有较长的侧枝。腹节前背片正常,不包围后背片。

日月潭按蚊兼吸人、畜血而较偏好后者,但常受宿主条件的影响。例如当居民点牛群外迁时,它们就转向人群,从而大大增加吸人血的比例,有时可因此而加剧疟疾的传播。

雌蚊的刺叮活动与中华按蚊类似,即表现有一黄昏高峰和一黎明小高峰。在海南岛,侵入室内饱吸血液后多数飞至野外栖息,而在大陆,则多数仍留栖室内。野外的栖息场所为植被浓密,阴暗潮湿的刺竹丛、茅草丛、树洞、沟壁等。

幼虫多孳生在水质清凉,植被浓密的静水或缓流,如溪沟、荒田、梯田、洼地积水等。

日月潭按蚊的发生季节与降雨量密切相关,数量高峰通常在雨季之前或/和后。例如在海南岛东南部,一年有2个季节高峰,一在4~5月,另一在9~10月;在云南南部,则一年仅有8~10月一个高峰。

我国的日月潭按蚊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在国外,它分布于印度、孟加拉、缅甸等;在有些地方也是疟疾的媒介之一。

除上述5种按蚊外,下列种类也曾被视为我国疟疾的媒介,但它们或是根据国外情况的推论,如按蚊亚属的米赛按蚊(A. messeae Falleroni,1932)和萨氏按蚊(A.sacharovi Favre,1903);或仅是实验感染阳性,如塞蚊亚属的帕氏按蚊(A. pattoni Christophers,1926),均未证实其为当地的自然媒介。还有少数塞蚊亚属种类如环纹按蚊虽然曾有自然感染记载,但据近30多年疟疾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它们在我国疟疾传播上无重要意义。

(1) 米赛按蚊和萨氏按蚊都是五斑按蚊种团(A. ma-culipennis group)的种类。成蚊翅无白斑,而有密集鳞片形成的深色暗斑。中胸盾片中央灰色,两侧褐色。幼虫头毛2-C有少数侧枝,末端分枝,3-C作树枝状分枝,伸达或超过口刷前端。幼虫孳生于沟渠、稻田、芦苇塘,清水沟等。我国仅新疆以及内蒙古和黑龙江有记载,但在后两地并不常见。米赛按蚊是欧洲和北亚的疟疾媒介之一。

(2) 萨氏按蚊成蚊翅无白斑,也有密集鳞片形成的深色暗斑,但中胸盾片一致浅褐色或带黄色。幼虫与米赛按蚊近似,但头毛3-C不伸达口刷末端。最显著的特征是卵无浮器,与该种团其它蚊种不同。幼虫孳生于浅、温而富阳光的淡水或咸水沼泽、芦苇塘、稻田、洼地积水等。我国仅新疆有记载。萨氏按蚊是中东、地中海区等的疟疾媒介之一。

(3) 环纹按蚊(A. annularis Van der Wulp,1884)成蚊各足股节和胫节无白点,后足跗节Ⅰ~Ⅱ全白或仅节Ⅲ基部有黑环。翅纵脉5大部黑色,至少在分叉处有一黑斑。幼虫头毛2-C有短侧枝,3-C主干分裂作扫帚状,4-C不分支或分2~4支。腹节前背片正常,不包围后背片。节Ⅰ有掌状毛。幼虫孳生在稻田、沼泽、沟渠、水池、渗出水、缓流、河床积水等。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有记载,并在云南曾有子孢子自然感染的报告。环纹按蚊是东南亚有些地区的疟疾媒介之一。

(4) 库态按蚊成蚊各足一致暗黑色。中胸盾片除前端外,只有毛或毛状鳞片。翅纵脉3完全或大部暗黑。繸斑至多2个(翅端白斑在外)。幼虫头毛2-C和3-C简单。各胸节侧毛的长毛有的作羽状分枝,后胸侧毛的长毛之一简单,后胸掌状毛发达。腹节前背片正常,不包围后背片。幼虫孳生在河床积水、溪沟、泉潭、水井、渗出水等。我国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有记载,并在云南曾有子孢子自然感染的报告。库态按蚊是斯里兰卡以及印度部分地区疟疾的重要媒介。

(5) 溪流按蚊 (A. fluviatilis James,1902)与微小按蚊十分近似。成蚊与微小按蚊的主要区别是翅前缘无分脉前白斑或白鳞;喙一致暗色;触须末端暗环为亚端白环的3倍宽或更宽; 幼虫腹节0号毛位于前背片后侧稍远处。幼虫孳生场所与微小按蚊类同。我国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有记载,并在海南岛曾有子孢子自然感染的报告。溪流按蚊是印度、孟加拉等地疟疾媒介之一。

(6) 多斑按蚊(A. maculatus Theobald,1901)成蚊各足股节、胫节和部分跗节有白点,后跗节Ⅴ全白,节Ⅲ-Ⅳ两端都有白环,易于辨认。幼虫头毛2-C和3-C都有侧芒,8-C单枝或仅末端分枝,腹节Ⅰ无掌状毛,节Ⅴ~Ⅵ侧毛分3~5枝,其掌状毛肩部明显,叶丝末端尖锐。幼虫孳生于溪床石穴、溪流、渗出水、泉潭以及河床积水等。我国河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有记载,并在广东和云南曾有子孢子自然感染的报告。多斑按蚊是马来西亚、缅甸等地的疟疾媒介之一。

(7) 帕氏按蚊(A. pattoni Christophers, 1926)雌蚊触须末端白色区仅有一个黑环。各足股节和胫节无白点,后足跗节Ⅰ~Ⅳ都有端白环,节Ⅲ~Ⅳ并有基白环,节Ⅴ全白。幼虫头毛2-C和3-C都有细侧芒,腹节Ⅰ的掌状毛不很发达,但节Ⅱ的发达。幼虫孳生在溪流、石穴、积水池、水沟、泉潭、河床积水、水堰等。帕氏按蚊仅分布于我国,包括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宁夏、江苏、湖北、四川、贵州和云南。实验感染表明人体疟原虫在它体内发育良好,但迄未见有自然感染报告。

(8) 菲律宾按蚊(A. philippinensis Ludlow,1902)雌蚊与环纹按蚊近似,但纵脉5大部白色,分叉处无黑斑。幼虫头毛4-C分5~11枝。幼虫孳生于稻田、沼泽、水池、沟渠、池塘、缓流等。我国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有记载,并在海南岛曾有子孢子自然感染报告。菲律宾按蚊是孟加拉疟疾的媒介之一。

(9) 美彩按蚊(A. splendidus Koidzumi,1920)雌蚊触须具2个宽白环和一窄白环,中段有白点。翅纵脉6仅有3黑斑。各足股节和胫节均有白点,后足跗节Ⅰ有白点,节Ⅱ有端白环,节Ⅲ~Ⅴ全白。幼虫形态与多斑按蚊近似,但头毛8-C分2~4枝。腹节Ⅵ的掌状毛的肩部大多不明显,叶丝末端钝。幼虫孳生于池潭、荒田、洼地积水、水沟、渗出水、河床积水、蹄印等。我国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有记载。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045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