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鼻疽杆菌是热带地区自然界广泛而经常存在的一种很象腐生菌的细菌。它存在于本病地方性流行区的土壤和水中,感染就来自这些水或土。在流行区内沼泽地、稻田、植物种植园等地的水和土带菌率比较高,如马来西亚土壤带菌率为3.8%,水为7.6%和10.4%,稻田水为33.3%。我国海南岛榆林地区一次采样98份,感染49只金黄地鼠,分离出11株类鼻疽菌。广东潼湖地区一次采水50份,9份阳性。这些地区水温比较高,海南岛六月份水温为28~30℃,可能是本菌活存和生长的适宜条件。海南地区牛、马、骡、猪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血凝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8.9%、14.5%、10.5%、5.4%,补体结合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3%、6.8%、25.8%、3.6%,可以认为这些动物因与当地的疫水、疫土接触而受到隐性感染所致,1982年在海南岛屠宰场曾从“瘟猪”脏器中分离出本菌12株,又从广西的羊中分离出1株。但未发现动物成为本病储存宿主的情况。
本病地理分布很广。Dodin等作了较详细调查,认为本病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均可传播。1972年在非洲尼日尔的首都尼亚美、上沃尔特及伊朗北部稻田、水及屠宰场的猪、山羊、骆驼深部脓肿中分离出本菌。1976年伊朗发现第一例肺型类鼻疽病人。1976年香港动物园中有不少海豚死于该病。1975年在法国曾因输入带本菌的动物引起本病的动物流行袭击了动物园:三匹小马、一匹骡子死于脓肿败血症。澳大利亚北昆士兰山羊中也流行过类鼻疽。过去认为鼠类是本病的感染来源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人和动物受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口、鼻、皮肤粘膜的伤口进入机体,一部分人受感染后发病,如法军、美军入侵印度支那时,从受伤及烧伤的士兵中曾分别发生100多和200多类鼻疽病例,多为爆发型和败血型类鼻疽,也曾出现深部多发性脓肿,也有人回国4~5年后发生亚急性脓肿、前列腺炎和慢性骨髓炎等。
本病在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或传染性不大,病人不需隔离,接触者不需检疫,但病人的分泌物应消毒,伤口应加以保护。
目前还没有人用疫苗,但兽用Ⅰ型疫苗在巴黎制备,可口服,有75%的保护力。美国海军生物医学研究所曾试制类毒素,实验室有一定效果,但尚处研究阶段。
疫土、疫水范围较广,一般含菌浓度不大,可不必消毒处理。
但在生物战条件下施放本菌气溶胶时,需采取个人和集体防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