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

 
摘要: 蝎属于蛛形纲的蝎目。共有钳蝎 (Buthidae)、穴蝎(Bothriuridae)、蛛蝎(Vejovidae)、铗蝎(Chactidae)和豚蝎(Chaerilidae)和蝎(Scorpionidae)等6个科约650余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暖温地带等北纬40度以南地区。

蝎属于蛛形纲的蝎目。共有钳蝎 (Buthidae)、穴蝎(Bothriuridae)、蛛蝎(Vejovidae)、铗蝎(Chactidae)和豚蝎(Chaerilidae)和蝎(Scorpionidae)等6个科约650余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暖温地带等北纬40度以南地区。

成蝎体长1.3~20cm,体型大小与毒力强弱无关。蝎体色泽常因栖息场所而异。蝎体可分为3部。头胸部,又称前体,其端部口外有1对短小分3节的螯肢,1对强大分6节的须肢,端节作钳状。背面为一完整的背甲,前缘每侧有2~5个侧眼,中央有1对较大的中眼。腹面有足4对。足分7节,末端有爪。在第3、4对足基节之间有小而呈多边形的胸腹板,其形态是分科重要依据之一。中体或称腹部,分7节,背板上有粒状突起,形状因种而异。如见于我国的马顿钳蝎 (Buthus martensi Karsch,1897)腹部背板上有2~4条纵行粒脊。在第1~2腹节腹面紧接胸腹板后缘有生殖瓣,再后有1对梳状的栉体,第3~6腹节侧面有内通书肺的气门。后体又称尾部,分6节,1~5节的背面凹陷,第6节称尾节,内含毒腺1对,毒腺管开口于螫刺顶端侧,爬行时尾部向背面弯曲。马顿钳蝎是中药“全蝎”的原料。

蝎昼匿夜出,栖息于室内外阴湿缝隙处,偶藏于衣、鞋内。成蝎可活5~8年,繁殖力强,卵胎生,幼蝎常负于母蝎背面,故又称为“伏背虫”。蝎肉食,常捕捉蜘蛛、蟋蟀及蝇、蚁等为食,耐饥,但不耐干。蝎尾节内毒腺所分泌的含多种毒蛋白的蝎毒,具有类似眼镜蛇毒素的作用,能阻抑胆碱能与肾上腺能神经的传导作用,并含有溶血性毒素等。其毒力强弱因蝎种而异,南美的刺蝎(Centruroides)、蛛蝎(Tityus),旧大陆的钳蝎(Buthus)、芒蝎(Androctonus)和非洲南部的颠蝎(Parabuthus)等属均为含剧毒的蝎种。因蝎毒量少,成人被螫后及时处理不致有严重后果,但儿童较敏感。被螫后轻者局部肿痛,重者出现全身性神经中毒症状,可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被蝎螫后,若出现思睡、流涎、舌滞、斜眼等症,应迅速治疗。

蝎螫后应立即结扎伤部上端,吸、挤排除毒液,尽快局部冷敷。必要时扩创冲洗,可局部注射盐酸吐根碱0.01g等。出现症状除对症处理外可用抗毒素治疗。

马顿钳蝎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25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