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病毒是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个成员,也属虫媒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为45~50nm,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RNA。(图)
登革病毒不耐乙醚等脂溶剂处理,也不耐酸。它在不
登革病毒小鼠脑标本 8,0000×
含蛋白质的液体中对理化因子的耐受性不强,而在患者的血液或血清中相当稳定。真空冷冻干燥的登革病毒在5℃下至少可存活5年。患者血清中的本病毒在-70℃可存活8年。患者血液保存在4℃下数周后仍有感染性,在0℃下可保存2月。死伊蚊体内的登革病毒在18℃下约可存活4天。常用消毒剂容易灭活本病毒。加热50℃30分钟或54℃10分钟即可杀死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分为4个血清型,即登革病毒Ⅰ、Ⅱ、Ⅲ、Ⅳ型。其中Ⅰ型和Ⅱ型系Sabin于1944年分别在夏威夷和新几内亚从患者血清中首次分离出来的;Ⅲ型和Ⅳ型则系Sather和Hammon于1957年在菲律宾分离的。
登革病毒的株间差异很显著。各型病毒虽均可凝集鹅和一日龄小鸡的红细胞,但最适血凝条件,各型不完全相同。登革病毒可在多种脊椎动物和蚊虫细胞培养系统内增殖。可按工作目的选用这些细胞。在分离和鉴定登革病毒时,最好使用白纹伊蚊细胞C6/36或伪盾纹伊蚊细胞Ap-61。前者更为敏感,细胞病变明显,分离阳性率高。还可使用LLC-MK2,BS-C-1或J-111等传代细胞。可用BHK21细胞作悬浮培养大量繁殖高滴度登革病毒。滴度可达108.3~108.8pfu/ml。Kantoch(1980)报道,登革病毒可在原代鹌鹑胚纤维细胞中增殖到高滴度。猴、狒狒、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在自然界可经带毒蚊虫叮咬受感染,出现病毒血症并产生抗体,多呈隐性感染。在实验室将登革热患者血清或全血经皮下或皮内注射上述非人灵长类动物,可产生抗体。1~3日龄乳鼠经脑内接种患者标本后,可发生感染,经数次传代后,潜伏期缩短,症状明显,病毒滴度增高。并可进一步逐渐适应于幼龄小鼠而成为小鼠适应株。其它常见的实验动物,一般均对登革病毒不易感,但有很多蚊种可作实验室感染并传播本病毒。
关于登革病毒所引起的人类实验室感染,1948年Mel-nick曾报告一例由于登革病毒悬液从注射器口喷出而使工作人员在第7日发病。据Hanson(1967年)统计,登革病毒至少曾引起6例实验室感染。1980年R.E.Shope将登革病毒列为能引起明确实验室感染的病毒之一。
目前使用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大量繁殖登革病毒。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组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编的《化学、生物战问题》中,均将登革病毒列为可能的生物战剂。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报告,人皮内注射登革病毒10MID即可感染,1MID也可能感染;鼻内则需要105MID才能感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