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劳动卫生 >>尘肺的实验研究方法

尘肺的实验研究方法
 
摘要: 尘肺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各种粉尘对机体作用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是否能引起尘肺和尘肺的发病机理,并为制定各种粉尘的容许浓度,探索尘肺早期诊断指标和确定实验性药物治疗效果等提供资料和依据。

尘肺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各种粉尘对机体作用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是否能引起尘肺和尘肺的发病机理,并为制定各种粉尘的容许浓度,探索尘肺早期诊断指标和确定实验性药物治疗效果等提供资料和依据。

实验所用粉尘一般为粒径在5μm以下者。制备粉尘的常用方法为: ①研磨粉碎法,将粉尘在玛瑙研钵内研磨直至粒径合格为止。②水选法,取一定量达到一定粒度(200目以下)的粉尘,置于高45cm,容量为10L以上的大瓶或标本缸内,加蒸馏水9L,充分振荡,使所有尘粒均匀地悬浮于水中。静置一定时间后,检查不同高度液面上的粒子直径。找出95%以上的粒子直径在5μm以下的液面,用虹吸管将合格的混悬液转移至另一瓶内沉降,除去水分,即得所需的粉尘。③风选法,适用于水溶性或遇热易变的粉尘。

实验动物可用猴、狗、猫、兔、豚鼠、大鼠和小鼠等。宜选用刚成年的动物,大鼠体重应为160~220g,豚鼠300~400g,兔约2kg。雌雄各半,亦可只用雄性。实验前对动物应观察3~5日,剔除病弱者。根据实验目的和染尘方法选择动物,如需定期作X线、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血液学检查时,须用猴、狗和兔。以病理组织学研究为主时,多用大鼠、豚鼠和小鼠。吸入法染尘可用各种动物; 气管注入法染尘,以大鼠为最合适,亦可用兔和豚鼠。实验用动物应有一定数量。应用非标准石英粉尘作染尘实验时,除设不予染尘的阴性对照组外,还常用标准石英粉尘给动物染尘,作为阳性对照组。

尘肺模型复制方法有吸入染尘法和气管注入染尘法。吸入染尘法是将动物置于密闭的动式染尘柜内,通过发尘装置,将受试粉尘送入柜内,让动物长期吸尘。吸入染尘应与生产实际情况大体相似。本法染尘时间较长,粉尘消耗量大,动物因长期染尘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常因感染而中途死亡,影响实验结果。

气管注入染尘法是常用的方法,主要用大鼠。具体操作有两种方式,手术暴露气管注入和通过口腔直接经气管注入。两者所得结果相同,但后者更简易可行。常用器材有额镜、耳镜、钝头穿刺针(20号)、1ml注射器等。精确称取一定量的粉尘,在玛瑙研钵内充分研磨后,用生理盐水配成每毫升含有50mg粉尘混悬液。高压灭菌封存。用前加入少许青霉素 (按每只大鼠2000单位计算)。所用器材要严格消毒。

实验前动物用乙醚轻度麻醉后,将舌拉出,包上纱布条,用止血钳子夹住放在牙齿的左侧,把耳镜插入口腔,使动物头向上取垂直位,在额镜的观察下,用钝头穿刺针从会厌开口插入气管。用装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抽吸。如轻快地抽出大气泡,表示已插入气管; 如出现负压,抽不出气泡,表示误入食管。在证明确已插入气管后,将装有粉尘混悬液的注射器接在穿刺针上,抽气0.5ml后,迅速将1~1.5ml混悬液分向左右两侧注入肺内。注入粉尘后,动物如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应立即作人工呼吸至呼吸均匀为止。

气管注入染尘多为一次注入,亦可分成几次注入,每次间隔1周。大鼠一次染尘量最多为50~75mg。实验证明,每次注入只有40~50%进入肺的深部。注入肺内的粉尘混悬液可引起急性炎症,约在1个月后即消失。粉尘通常所致的纤维性病变约在3个月后即能形成。因此,实验期限最短须3个月,一般为6个月、12个月或18个月。本法简便易行,发病快、病变比较典型,与人的尘肺病变基本相似。但注入的粉尘常分布不均,使病变分布亦不均衡。注入的粉尘还可能引起某一支气管的阻塞,造成肺不张。

实验动物常用动脉放血处死。以乙醚或2%硫贲妥钠溶液腹腔注射,麻醉后剖开腹腔,剪断腹主动脉放血。也可用断头法处死,但要防止血液流入气管内。一般观察指标为动物实验前后的体重、肺体积、肺湿重和肺干重(脱脂)等。肺湿重及干重也可以实验组与对照组之比值(T/C值)作为评价指标。剖检首先观察胸膜有无充血、粘连,气管旁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有无肿大,肺外观和肺剖面有无异常。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时,病理标本取材应在两肺长轴与肺门平行位,取最大切面,并照顾病变部位。一般以每个肺取连续切片数片为一组作不同染色处理。例如,第一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第二片作嗜银染色,第三片作弹力纤维染色,第四片在550℃灰化,第五片备用。也可根据实验目的和需要确定选用何种染色方法。首先观察肺内粉尘潴留量,粉尘灶的大小、数量、纤维化程度和坏死程度,纤维化结节数和弥漫性纤维化的范围。其次观察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壁的改变,有无肺气肿,其类型及范围,肺不张和萎陷的范围。同时观察肺内血管的变化。镜检时常用定量的方法计算各种病变的百分比,以判定粉尘作用性质和危害范围。化验项目,常测定肺胶原蛋白含量(氯胺T法),根据需要还可测定其他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如铜蓝蛋白、蛋白电泳、溶菌酶、粘蛋白、尿羟脯氨酸等。

目前仍以粉尘引起肺纤维化的程度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国内主要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提出的尘肺病理四级分级标准: Ⅰ级(细胞性结节),构成结节的成分系尘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未见纤维组织成分; Ⅱ级(纤维、细胞性结节),结节的主要成分为细胞,但可见少量纤细的胶原纤维出现;级(细胞、纤维性结节),结节的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其中尚有相当数量的细胞;Ⅳ级(纤维性结节),结节中胶原纤维最为突出,有少量细胞或无细胞成分。还可参照King,Belt分级,作为判定实验性尘肺的依据。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37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