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粟丘疹

粟丘疹
 
摘要: 粟丘疹亦称白色痤疮、粟丘疹白色苔藓,为主要发生于面部的、粟粒大小、乳白色、坚硬的表皮下角质囊肿。

粟丘疹亦称白色痤疮、粟丘疹白色苔藓,为主要发生于面部的、粟粒大小、乳白色、坚硬的表皮下角质囊肿。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原发性,从新生儿开始发生,从未发育的皮脂腺形成,损害可自然消失。另一种为继发性,常在炎症发生后出现,与汗管受损有关。可在阳光照射后,二度烧伤、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迟发型皮肤卟啉症、大疱性扁平苔藓、疱疹样皮炎、天疱疮、类天疱疮和X线照射后等情况下发病。有的有家族史,提示与遗传有关。损害呈乳白色或黄色针头至米粒大的坚实丘疹,顶尖圆,上覆以极薄表皮。常见于眼睑周围、颊、额等处,疏散分布。继发性损害多分布于原有皮疹周围。无自觉症状,发展缓慢,可持续数年,最后自然脱落,无疤痕形成。个别损害可有钙盐沉积,硬如软骨,损害增大时呈暗红色。组织病理为角质囊肿结构,囊壁由多层扁平上皮细胞形成,囊腔由排列成同心圆的角质细胞所填充。在连续切片中,可见角质囊肿常与毳毛毛囊相连,或见到毛囊皮脂腺导管扭曲残余,继发性损害有时可见囊壁中出现巢状的皮脂腺细胞,有的与小汗腺导管相接。治疗时局部以75%酒精消毒,用针挑破丘疹表面的皮肤,再挑出白色颗粒即可。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464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6
  • 更新时间: 2013-01-06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