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既要着重于根本性的杜绝毒物的措施,而又不放松辅助性的防护措施。具体办法很多,但就其作用而论,不外乎消除毒物,控制毒物逸散,保护个体和提高机体抵抗力等几个方面。
从生产工艺流程中除掉有毒物质,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是最理想的防毒措施,但不易办到。这类措施在我国已有许多实现了成功的事例。例如,用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无汞仪表代替汞仪表; 在电镀行业中广泛应用无氰电镀法镀锌、镀铜; 在橡胶行业用汽油代替苯; 在印刷行业用水墨代替溶剂墨; 在高炉炼铁生产中用石油沥青代替煤焦油沥青配制砲泥等。
降低空气中毒物含量,使之降到乃至低于最高容许浓度,是预防职业中毒的中心环节。为此,首先要使毒物不能逸散到空气中,或消除工人接触毒物的机会; 其次,对逸出的毒物要设法排出,控制其飞扬、扩散,对吸附于墙壁或散落地面的毒物应及时清除; 第三,缩小毒物波及的范围,既有利于控制排出,又可减少受毒物危害的人数。
改进生产技术与设备,实现机械化、密闭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不仅可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可有效地防止毒物逸散。有可能时,采用遥控乃至程序控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人接触毒物的机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亦可从根本上控制毒物的逸散。例如,生产水银温度计时,用真空灌表法代替烤灌法;在蓄电池生产中,将灌注铅粉的工艺改为灌注铅膏;还有静电喷漆、水溶性漆电泳涂漆等。
用密闭抽风的方法将逸散的毒物集中排出。安装通风装置最常采用的是局部抽风,而这种通风又常常与密闭毒物发生源结合应用。局部排毒装置的结构及样式,依毒物发生源及生产设备的特点不同而异,但以尽量接近毒物逸出处,最大限度地阻止毒物扩散,而又不妨碍生产操作,便于检修为原则,例如排毒柜、排毒罩、槽边通风、下吸式排毒装置等(参见“通风排毒”)。
厂区内车间的布置,应避免逸散有毒物质的建筑物对邻近车间的影响。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也要考虑卫生上的要求; 有毒物逸散的工序应设在单独房间内,以避免相互影响。可能发生剧毒物质泄漏的生产设备应当隔离起来。使用容易吸附积存的毒物(如汞),或能发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工作室、其内部装饰应考虑防毒要求。例如,地面、墙壁要光滑、无缝隙,以便清洗和收集、处理散落的物料。
做好个体防护与个人卫生,对于预防职业中毒有重要作用。
防护服装方面,除普通工作服外,对某些作业工人尚需供应特殊质地或样式的防护服装。例如,接触强酸、强碱作业者供应耐酸、耐碱工作服; 接触有毒粉尘者发给防尘工作服; 接触有强烈局部作用或能经皮吸收的化学物者,除工作服外尚应供应衬衣及相应质地防护手套胶靴; 对毒物溅入眼内有产生灼伤危险的作业,应发给防护眼镜等。
呼吸防护器应根据有毒物质的种类,在空气中存在的形态及浓度合理选用。毒物呈粉尘、烟、雾形态存在时,可使用机械过滤式防毒口罩; 如呈气体、蒸气形态,则必须根据毒物种类选用适当滤料的化学过滤式防毒口罩或防毒面具。在空气中毒物浓度过高或氧含量过低的特殊作业情况下,要使用自吸蛇管式防毒面具、送气蛇管防毒面具或供氧式防毒面具(参见“个体防护用品”)。
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减少毒物作用机会,应设置个人卫生设施,例如盥洗设备、淋浴室及存衣室(配备个人专用更衣箱)。生产操作中接触易于沾染工作服或易经皮肤吸收的剧毒物质时,应附设洗衣室。
应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修管理,防止跑、冒、滴、漏。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例如生产工艺操作规程,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卫生交接班制,生产设备定期检修制,通风防毒设备定期检修制,危险作业安全规程,新原材料、新产品的检验分析及毒性鉴定制度等。特殊有毒作业应考虑调整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做好工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作业人员对防毒工作的认识和自觉性。
必须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的变动状况。严格实施就业前健康检查。坚持定期健康检查,这对早期发现工人健康受损情况十分重要。在可能产生职业中毒的工人中平时还应注意非特异性疾病的增长情况,如感冒的增加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