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流行病 >>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
 
摘要: 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抗原或抗体输入机体,使机体获得对疾病的特异性免疫,以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预防接种,从免疫原理来看,可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类。

   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抗原或抗体输入机体,使机体获得对疾病的特异性免疫,以预防疾病的�?��方法,预防接种,从免疫原理来看,可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类�?

人工自动免疫是将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或其亚单位成分制成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以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如接种白喉类毒素后,人体产生白喉抗毒素,能中和白喉毒素,保护人体在白喉杆菌感染后免于发病。接种卡介苗后,人体细胞免疫增强,既增强了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又限制了入侵的结核杆菌在细胞内生长�?人工自动免疫的免疫持续时间长,一般为1�?年�?但是通常要在接种�?�?周才能形成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是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人体,使人体立即获得免疫的方法。例如麻疹的易感儿若能在接触麻疹患儿后及时注射丙种球蛋白,则能预防发病�?被动免疫可以迅�?生效,但免疫持续时间短,�?���?�?周�?

影响预防接种效果的因�?/strong> 每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机制各有特点,其免疫制品的预防效果也不完全相同。预防接种效果除与机体免疫功能�?疫苗或菌苗质量有关外,预防接种实施中的各个环节,也都能影响预防接种效果�?

1. 免疫年龄:绝大多数婴儿能产生免疫反应,�?月龄较长者反应较好�?�?��未产生抗体的仍能在再次免疫时产生抗体。婴儿自动免疫反应差的原因: �?��面由于免疫功能不健全;另一方面是由于母体传给婴儿的被动抗体的干扰�?但可藉增加免疫次数及抗原浓度来加强免疫反应�?

2. 免疫次数及间隔:免疫次数直接影响预防接种效果。死�?�?苗初次免疫,抗体出现慢,效果低,持续时间短�?接种死疫(�?苗及类毒素时,为了建立基�?��疫,至少应在�?��时间内连续免�?�?次�?初次死疫(�?苗抗原刺�?��2�?天出现抗体,�?��间隔7�?0天免疫第二次,共免疫三次。初次类毒素刺激2�?周出现抗体,�?��间隔4周进行第二次免疫。活�?�?苗初次免疫,只需接种�?��,免疫效果好而持久�?为保持机体免疫力,常�?���?��时间后进行加强免�?复种)。加强免疫可引起回忆反应,抗体出现快,效价高,维持时间长�?

3. 预防接种的�?径:预防接种的效果与预防接种的�?径关系密切�?�?��来说,比较理想的接种途径是病原体自然侵入的�?径,但必须符合安全�?有效的原则�?目前常�?用的途径有皮上划痕法、注射法、口服法、喷雾法和气溶胶法等�?

4. 抗原性质及剂量:抗原性质不同对机体刺�?��强弱不同,免疫形成的速度及免疫持续时间长短也不一。可溶�?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慢,如类毒素,须�?�?周血液中才出现可测到的抗体�?颗粒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快,如菌苗注射后只需2�?日�?活疫(�?苗接种剂量小,接种次数少,�?且免疫效果好,免疫力持久。死�?�?苗的免疫效果较差,免疫持续时间短,虽然经多次加强接种,效果也不及活疫(�?苗�?疫苗量的生物学梯度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范围内,使用抗原的量增多,免疫形成好。剂量过小,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仅产生IgM。但剂量过大,抗体增加缓慢�?若剂量超过一定限度,机体免疫反应受到抑制,称为免疫麻痹�?出现免疫麻痹现象时,并未失去免疫反应,大量抗原被排除后,免疫麻痹现象即可解除�?

5. 疫苗的运输�?保存:免疫制品不仅要求质量好,�?且要便于运输和保存,�??的保存条件为2�?0℃的干燥暗处,冻融会使蛋白变质,加重反应。高温�?光线能使制品失效。特别是活疫(�?苗的运输、保存条件更应�?宜�?否则,活�?�?苗滴度迅速下降,影响免疫效果。如麻疹减毒活疫苗在高温下运输或保存时,滴度迅�?下降,甚至完全失效�?

6. 接种�?人群免疫屏障):预防接种效果与易感人群中接种人数的多少(即接种率)有关�?

接种�?实际接种人数/应接种的易感人口数�?00%

如接种率达到80%以上,大量的免疫人口形成�?��免疫屏障,不�?0%的易感�?,分散在免疫人口之中,设若有传染源侵入,也不易引起传染病的流行�?�?��从防疫效果�?虑,要争取高接种率�?

免疫程序 大规模的预防接种在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起�?��要作用�?而免疫程序是否合理可直接影响预防接种在预防传染病中的作用。免疫程序的设计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免疫学及具体实施三个方面�?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流行病学状况不同,因此免疫程序亦不能完全一样,如在某些国家伤寒的发病率极低,没有必要把伤寒菌苗列为常规免疫。儿童免疫程序各国不尽相同,中国试行程序见表1�?

为了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必须进行系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预防接种�?根据国家和当地对防疫工作的要求,结合当地流行病学资料及合理的免疫程序,开展经常�?的预防接�?计划免疫),同时根据流行病学指征在流行前期组织�?��人力,集中一定时间,在一定人群中进行集中式预防接种�?这两方面均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 儿童基础免疫程序

制品�?�?/td>�?�?/td>
2�?/td>6�?/td>8�?/td>1�?/td>2�?/td>4�?/td>6�?/td>7�?/td>10�?/td>
脊髓灰质
炎疫�?/td>
初服�?/td>�?/td>复服复服�?/td>�?/td>复服�?/td>
百白破联
合制�?/td>
�?/td>全程
(三针)
�?/td>加强
(�?��)
�?/td>百白�?/td>白破�?/td>
麻疹疫苗�?/td>�?/td>初种�?/td>�?/td>�?/td>�?/td>加强�?/td>
卡介�?/td>�?/td>初种�?/td>�?/td>�?/td>�?/td>�?/td>�?/td>�?/td>
乙型脑炎
疫苗*
�?/td>�?/td>�?/td>基础
免疫
加强�?/td>加强�?/td>加强

* 在乙型脑炎流行区可增加乙型脑炎疫�?

此表根据卫生�?80)卫防字第3号文件�?预防接种实施办法”整�?/p>

婴幼儿及少年儿童是预防接种的主要对象�?个月以上的婴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已逐渐消失,对多种传染病都是易感的,为了达到保护的目的,必须在短时期内接种多种制品。对婴幼儿和少年儿童应由常年接种点根据�?当免疫程序做好重点病的基�?��疫�?

对特定人群,根据�?���?��预防接种,如从事毛皮畜牧、乳、肉等工作的人群,需要接种布鲁菌活菌苗�?炭疽活菌苗�?对饮食服务行业人员需要接种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

无论是经常�?预防接种或集中式预防接种,均应根据生物制品的免疫特�?及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合理安排接种时间。一般应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内完成�?应当使免疫力�?��的时间正好在历年发病�?��的时间�?但应注意在流行�?乙型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不应接种百日咳菌苗,特别是在有流行的单位更应注意,以免促进儿童感染乙型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或诱发潜在感染。合适的接种时间见表2�?

当有外来性传染病的袭入,或某传染病发生爆发或流行时,对广大易感�?采取紧�?的预防接种,称�?应�?接种�?计划外接�?�?

对预防接种工作要进行监督�?��,包括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制品,接种技术,是否保证全程足量,是否有漏种,重种,接种率是否达到要求,接种卡片登记是否完整,保管是否妥善等�?

预防接种的禁忌证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异常反应,很大部分是由于接种对象的反应性不正常,或处于某种病理状�?而发生的。为避免接种后发生异常反应,各种制品都规定有禁忌证�?�?��禁忌证,适用于多种制�?特异禁忌证,只�?用于某种制品。任何禁忌证掌握不严,均有发生异常反应的危险。但发生概率多少及反应的严重性如何,则随制品种类和禁忌证的�?质�?不同。一般说来,忽视特异禁忌证比忽视�?��禁忌证更危险�?

�? 主要制品年度预防接种安排参�?

1. �?��禁忌证:

发热:可能处在某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不宜接种�?

急�?传染病及其恢复期�?

活动性肺结核。肾脏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病。肝脏疾病�?胃肠系统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代谢病�?精神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病�?

年�?、体弱�?月经期�?妊娠期�?哺乳前半期�?过敏性体质或有超敏反应病史�?�?

2. 特异禁忌证:

布鲁菌病患�?,一般不宜接种布鲁菌苗�?结核菌素阳�?者,�?��不宜接种卡介苗�?

湿疹、化脓�?皮肤病�?中�?炎及水痘,不宜接种卡介苗。免疫功能缺陷�?,不宜接种卡介苗�?

有痉挛史、中枢神经系统病史�?,不宜接种百白联合制剂�?百日咳菌苗�?

从理论上讲,应该严格掌握禁忌证�?有些禁忌证在�?��体检中无法检查出;有些禁忌证是暂时的,当时不能接种,以后可以补�?有些禁忌证是长期的,对有这类禁忌证的人,应采取预防接种以外的措施来保护其不受感染�?

对于禁忌证,�?��不应违反。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可把违反禁忌所引起的危险与发生传染病的危险性相比较,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然后决定接种与否�?

接种剂量过大及接种�?径错误都能引起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后有时可发生偶合病例,即受种者在预防接种时正处在某些急�?传染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或患有某种慢性病,但其症状隐伏未被觉察,接种后疾病发作�?如冬春季节常偶合麻疹、流行�?脑脊髓膜�?夏季则易偶合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此外尚可偶合流行性感冒�?结核等�?接种前,进行详细认真的体�?��特别是测量体温十分重要�?凡发烧�?不予接种,可减少偶合病例。预防接种还可诱发潜伏疾病,如注射百白破联合制剂可诱发麻痹型脊髓灰质炎�?预防接种有时也能诱发潜在的胃肠病、肝病�?肾病、心�?��病�?神经或精神病等非传染病�?

预防接种反应 生物制品对机体来说是�?��异物,接种后会刺�?��体产生一系列反应,称为预防接种反应�?根据反应性质不同,可分为�?��反应与异常反应�?

1. �?��反应:在接种后几小时�?4小时,注射局部发生红、肿、热、痛现象,偶尔引起局部淋巴结肿痛,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一般持�?�?天,很少�?天以上的。有时伴有头痛�?寒战、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根据�?��反应及全身反应的强度不同,可分为三等(�?)�?

�? 预防接种反应的类�?/p>

反应类型�?��反应全身反应
弱反�?/td>红肿硬块小于2.5cm�?天内
消失
体温37.1�?7.5�?/td>
中反�?br />强反�?/td>红肿硬块�?.5�?cm
红肿硬块大于5cm,局部淋�?br />结肿�?/td>
体温37.6�?8.5�?br />体温38.6℃以�?/td>

根据强反应出现的比例不同,一般反应又可分为正常反应及加重反应�?

(1) 正常反应:这类反应是免疫反应,其表现轻微,强反应人数少�?活疫(�?苗接种,引起�?��轻型感染,反应出现时间较晚�?例如,皮上接种卡介苗�?周内出现丘疹或沿划痕处有红�?肿,产生脓肿,一般于4周结痂脱�?皮内接种卡介苗,�?周左右出现局部红肿,以后化脓、溃疡,3�?周结痂�?个别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天出现皮疹,同时出现短暂发热,均属一般反应�?

(2) 加重反应:当反应程度较重,发生反应的人数较多时,称加重反应�?如接种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后24小时�?��,无论局部或全身反应,强反应超过7%时,即为加重反应。在大规模接种某种制品之前,应在小量人群中进行试种,观察反应,然后确定接种范围�?

有时由于机体对生物制品中的防腐剂,培养基中某些成分或酸碱度等引起的炎症反应,称为预防接种副反应�?�?��反应是短暂的、轻微的,不�?��特殊处理,经过�?当休息即可恢复正常�?若局部反应较重,可以热敷,要预防感染,但卡介苗接种后�?��严禁热敷,需要加强护理,防止破溃化脓。全身反应严重�?,可对症处理�?

2. 异常反应:指同一批制品同时接种很多人,只有少数人发生与一般反应不同的反应。其特点是: 与制品的种类有一定联系,但只少数人发生,反应性质、临床表现与发生反应者体质有关�?异常反应按其性质,大体可有以下几种:

(1) 晕厥:又称晕针�?当受种�?处于空腹、疲劳�?精神紧张或恐怖状态时,有的人在注射进行中或注射后数分钟内突然发生晕厥,一般在短时间内即可恢复。重者心跳快、恶心�?出冷汗,甚至突然失去知觉,呼吸减慢�?这种反应�?��重复出现。一旦出现立即平卧,安静休息,可喝热�?��或热糖水。若数分钟后不恢复正常,可皮下注�?‰肾上腺素�?

(2) 急�?精神性反应: 与精神因素和身体素质有关的癔病和急�?休克性精神反应,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紊乱方面的症状,�?��预后良好。�?常不�?��予药物�?如果丧失知觉,可用棉签蘸些氨水置于鼻前,嗅后即可苏醒。苏醒后可酌给镇静剂。也可针刺内关�?神门、安眠�?人中等穴。预防接种前应详细询问病史,有上述病史�?�?��不予接种。如因疫情关系必须接种时,应做好宣传,以解除疑虑和紧张心理�?

(3) 过敏症: 过敏性休克,为Ⅰ型超敏反应,个别人在接种当时或接种后几秒或几十分钟内发生,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潮红,胸闷,呼吸迫促,心跳减慢,腹痛,呕吐。有的只�?��卧�?安静、保温,即能迅�?恢复。若�?��下降、口唇青紫�?体温下降甚至昏迷,应立即注射1‰肾上腺素�?若血压继续下降,可用去甲肾上腺素,亦可针刺人中�?十宣等穴�?

过敏性皮疹,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是荨麻疹,但也有类似麻疹、猩红热样皮疹�?,掺杂斑丘疹或水疱的多形疹,出血疹或紫癜。一般多在接种后数小时或1�?日内出现,发疹时可伴有发热,全身不�?。可口服苯海拉明或非那根等抗过敏药物,或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

�?��神经性水肿,于接种后1�?天内出现接种�?��严重红肿,皮肤发亮,重�?可以扩展到上臂,甚至可致全身水肿。轻者不�?��理,2�?天自行消�??重�?可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4) �?��病: 当一次注射大量动物血�?(如白喉或破伤风抗毒素) 时,机体逐渐产生对动物血清的特异抗体(IgG、IgM),抗体达到一定滴度时(�?��在注射后8�?2�?即与�?��环中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沉积于皮肤、关节等小动脉的基底部,吸引多形核白细胞吞噬这些复合物�?白细胞破坏后释放溶酶体,使小动脉基底膜破坏,则引起皮�?以荨麻疹、红斑�?斑丘疹为多见),淋巴结肿大,全身关节痛,有时发生血尿,严重者发生昏迷和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为抗原抗体复合型或称�?��炎型(即Ⅰ�?超敏反应�?

反复注射�?��也能引起Ⅰ型超敏反应,为过敏反应型血清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荨麻疹、喉头声带水肿�?哮喘、腹痛�?呕吐、脉搏加快�?�?��下降、气急,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可自愈,处理方法同过敏症�?

�?��病属超敏反应。注射前应认真询问病史�?凡有过敏史�?,接种时应特别注意�?注射动物�?��制品前,必须做过敏试验,阴�?者方可注射,阳�?者必须用脱敏注射法�?反复注射动物�?��制品超过5天�?,必须重新做过敏试验�?

(5) 超敏反应性脑脊髓炎: 注射含脑组织的制品如狂犬病疫苗,个别人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潜伏期较长(1�?�?,平�?0天左右�?突然发病,开始感到四肢酸痛无力,手足发麻,感觉迟钝,出现上行性麻痹,有时出现发热,有的病例有神智昏迷等脑症状,多数病程发展很快�?必须立即抢救。大多数可能恢复健康,少数可有瘫痪后遗症。接种牛痘苗、百日咳菌苗或其混合制剂,也有引起超敏反应�?脑脊髓膜炎的危险。一旦发生上述反应,可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投与大量维生素B1�?/sub>B6、B12,给与维生素C和抗过敏药物。有后遗症�?,进行针灸治疗�?

(6) 其他�?接种活疫苗后,偶尔有人出现全身扩散或�?��组织发生坏死。如种痘后引起全身痘或坏疽痘,这是受种�?免疫功能缺陷的缘故�?可补充维生素,肌注高效价痘苗抗体的丙种球蛋白6�?2ml,或静脉输入种痘成功者的�?00�?00ml,也可试用转移因子�?

�?��发生异常反应,实施接种�?除进行必要的急救处置外,并应立即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卫生防疫站接到报告后,应派专人到现场调查,必要时组织会诊并向上一级卫生防疫站报告。预防接种中�?��生的任何异常反应,必须由治疗单位和卫生防疫站会诊确定�?

预防接种首先要求安全、有效,易为群众接受。每种制品在大规模推行以前,均要求对制品接种反应及免疫效果�?免疫持久性进行科学的评价,在动物实验中证明确实安全�?有效后,应�?小量人群进行人群免疫学效果及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在取得科学数据后,才能在防疫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行�?

预防接种效果评价 分免疫学效果评价与流行病学效果评价�?两�?可在�?��现场实验中进行,但因免疫学效果评价与流行病学效果评价要求条件不同,有时需要单独观察�?免疫学效果观察最好在非流行区进行,以避免自然感染的干扰,例如乙型脑炎疫苗的免疫学效果评价可�?在非流行区,但那里不可能进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只能在发病率高而稳定的地区进行。预防接种效果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的面广,影响观察的因素多�?因此,在进行现场实验以前,必须制订周密的实验设计�?

进行免疫学效果评价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能代表免疫学效果的指标及实验方法:有些制品接种后以体液免疫为主,�?��抗体滴度与保护水平是平行�?但有的制品接种后是以细胞免疫为主,血清抗体水平不能正确反映免疫效果,例如接种卡介苗只能用结核菌素试验测试。有的制品接种后,则应以测局部抗体为主�?

2. 接种对象及对照的选择�?�?��观察数量不宜过多。因此,�??对象应有充分的代表�?。�?择对象应注意年龄、既�?��、接种史、是否可能隐性感染,�?��在非流行区的易感者中随机抽样。也可用自身对照,例如要测定抗体时,应在接种前采�?��接种后一定时期再�?��或多次采�?��以比较免疫前后血清抗体变动情况�?

3. 评价免疫学效果的指标:血清抗体阳转是指接种后�?��抗体滴度上升4倍以上�?,皮内试�?(锡克反应、结核菌素反�? 则根据其免疫形成的表现�?观察对象中免疫形成的人数的百分率称阳转率。即�?span style="text-align:center;" class="imgdiv">Sp=标准误;p=阳转�?q=1-p;n=观察数�?

在评价一个制品的免疫学效果时,若是�?用测定抗体滴度的方法时,不仅要观察阳转率,同时还�?��观察抗体的平均滴度,因血清为倍比�?��,按几何级数增长,必须用几何均数来反应平均水平�?

4.评价流行病学效果的指标:评价�?��疫苗对某传染病的预防效果,必须有�?��评价标准。�?常是用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未接种观察疫苗或接种其他疫苗)的发病率来比较,以显著�?�?��考核其差异�?这两组人群,除了接种和未接种这一点外,其他有可能影响发病的因素,都应该相同�?因此,疫苗现场试验的实验设计必须遵循随机化原则�?均衡原则�?

(1) 效果指数:也叫保护指数,即对照组发病率为接种组发病率的几倍�?

(2) 保护比:与保护指数意义相同,但表示方法不同�?

也可用连年大量接种前后发病率下降趋势来评价疫苗效果�?此法虽可以直接反映接种的效果,但由于多数疾病都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预防接种仅是措施之一,难以用短时期的发病率下降趋势来评价预防接种效果。还可用回顾性调查来评价预防接种效果,如在现场调查中,调查某病病�?00例,有某病接种史的人数占10%,同时用配对调查各项条件基本与病例相同的非患者中�?00名为对照,其接种率若�?0%,比较接种率与发病的关系,�?过显著�?�?��,可以评价预防接种效果�?

预防接种效果评价,不应仅注意评价疫苗效果,还应注意观察影响预防接种效果的因素。如疫苗剂量的大小�?免疫间隔等问题�?多种疫苗反复接种,虽有防病作用,却也带来不少问题。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增加、机体免疫反应功能变化等,某些慢病毒感染与预防接种是否有关,都是应当考虑的�?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80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