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虫病是由球虫寄生所引起。寄生于人的球虫都属于等孢球虫属,有贝氏等孢球虫 [Isospora belli (Weny-on,1923)]、人等孢球虫[I. hominis (Rivolta,1878)]和纳塔尔等孢球虫[I.natalensis (Eldson-Dew,1953)]3种。
人体等孢球虫的形态,除在体外的卵囊较明确外,其余至今尚不清楚。
贝氏等孢球虫的卵囊随人粪排出体外时,一般尚未发育,呈椭圆形,大小20~30μm×10~19μm,前端较窄,似短瓶颈状;后端钝圆。囊壁两层,外层光滑,无色透明,较坚硬;内层较薄,膜状。囊内有一球形细颗粒状细胞质,其中有一透明的圆形核。在适当环境下,卵囊经数天发育成熟,内有2个孢子囊,大小9~14μm×7~12μm,每个孢子囊内含有4个香蕉形的子孢子及一细颗粒状孢子囊残留体,位于孢子囊的中央,发育成熟的卵囊具有感染力。
贝氏等孢球虫卵囊
人等孢球虫的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时已发育成熟,平均大小20×15μm,囊壁纤薄,在体外时多已脱落或仅存内膜。囊内具2个孢子囊,大小15×10μm,每个孢子囊含有4个香蕉形的子孢子和残留体。残留体呈粗颗粒状,较松散,位于孢子囊的一端。
纳塔尔等孢球虫的卵囊近圆形,大小25~30×20~24μm,内具2个椭圆形的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有4个半月形的子孢子。卵囊在体外发育成熟约需1天。
等孢球虫的生活史有两个类型: 一个类型不需要中间宿主,无肠外期;另一类型需要或兼性需要中间宿主,有肠外期。
寄生于人的3种等孢球虫的生活史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多数认为它们的生活史是直接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无肠外期。人因吃了发育成熟的卵囊而感染,子孢子在小肠上段由卵囊内逸出,侵入小肠上皮细胞,进行裂体增殖。约经几代增殖后,一部分裂殖子侵入肠上皮细胞进行配子生殖,即在肠细胞内形成大小配子,经受精作用而形成合子,最终形成卵囊。肠壁细胞破裂,卵囊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正常情况下,卵囊一定要在外界适当环境下才能发育成熟,但亦可在肠腔内发育,自卵囊内释出的子孢子再侵入肠壁,如此反复,形成慢性感染。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热带较温带多见,多数为散发,但贝氏等孢球虫感染亦有局部暴发流行。本病在我国较罕见,已知的都是贝氏等孢球虫感染。
球虫主要寄生在回肠,也可在盲肠、十二指肠、结肠等处,由于虫体在肠道上皮细胞内反复增殖,致使细胞肿胀和破裂,造成肠道粘膜病理性损害。
贝氏等孢球虫病潜伏期约1周,多呈急性发作,常以发热开始,伴头痛、乏力,随之出现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大便呈水样,色淡、常为脂肪泻,具恶臭,内有未消化的食物,一般无脓血。发病后4~8天,大便内开始排出卵囊,持续数天或数月。少数患者可呈慢性经过,表现为吸收不良综合征。本病一般呈自限性,损害于短期内修复而自愈,严重者可致死亡。
本病以粪便直接涂片查见卵囊确诊。若粪中卵囊太少,可采取浓集法检查。必要时可采用十二指肠引流术或小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治疗可采用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联合疗法。预防球虫病的方法与预防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等相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