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劳动卫生 >>劳动卫生学与职业病学

劳动卫生学与职业病学
 
摘要: 劳动卫生学与职业病学是现代医学科学中研究劳动条件与劳动者健康之间关系的两门密切联系的学科。其目的都是为使劳动者在其所从事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有充分的安全和健康保障,并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科学保证。

劳动卫生学与职业病学是现代医学科学中研究劳动条件与劳动者健康之间关系的两门密切联系的学科。其目的都是为使劳动者在其所从事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有充分的安全和健康保障,并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科学保证。

我国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的健康关系到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认真搞好劳动卫生,努力改善生产环境,减少乃至消灭职业病,是我国全体卫生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生产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逐渐有所认识。早在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中暑的原因和症状的描述。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610)、唐代王焘《外台秘要》(752)等书中,对产生有毒气体的地点、浓度的变动规律、测知方法和消除措施等,已开始有较系统的记载。北宋孔平仲《谈苑》中,已有关于汞中毒及矽肺的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申斗垣《外科启玄》(1604)、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等著作中,不仅对某些职业病、职业中毒有详细的记载,而且还总结了当时群众创造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办法,其中有些措施在今天仍有其一定的价值。

西欧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从16世纪开始出现有关职业病的专门著作。1700年意大利的BernardinoRamaz-zini出版《关于手工业者疾病的探讨》一书,详尽地分析和记载了许多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的关系。该书引起了马克思的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随着大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医学科学也迅速发展。因而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均已先后形成了专门从事研究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其中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在内的综合性医学学科。这门学科在英美等国过去和现在亦称为工业卫生学,近年由于研究的范围已扩大到各行各业,故不少国家和地区改称为职业卫生学。广义的职业卫生学还包括职业医学(相当于我国的职业病学);日本则称为产业医学或产业卫生学。各国所用学科名称虽不相同,但其内容和范围基本相似。我国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是在解放后才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的。随着实际工作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现在劳动卫生学与职业病学已发展成为既有交叉和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的两门学科了。

劳动卫生学是一门预防医学科学,它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质和量两方面阐明劳动条件中的生产性有害因素与劳动者健康水平的关系,为保护劳动者健康、提高作业能力、改善劳动条件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卫生要求提供科学依据。随着学科的发展,近年来与其他有关学科综合而成立了若干新的分支学科,如劳动生理学、人类功效学、劳动心理学、工业毒理学、职业流行病学、职业病理学、妇女劳动卫生学、工业卫生化学及工业卫生技术等。晚近由于管理科学的发展又产生了工业卫生管理学这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职业病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科学,它通过临床检查和诊断方法,联系生产条件调查,综合研究劳动者健康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损害的程度及其与生产性有害因素之间的关系。职业病学是研究职业病诊断的依据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对预防职业病发生、改善劳动条件措施提出有关的科学依据。近年来由于症状明显、病情严重的职业病日见减少,职业病学的研究重点已转移到疾病前期征象的鉴别和早期诊断上,因而有人主张改称为职业医学。劳动卫生学和职业病学的研究对象相同,其最终目的亦基本相同;但研究的角度、任务不同。目前我国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基本上是统一的;但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具体的对象、任务不同,两者往往是分别或单独进行的。因此各地、各单位根据其具体条件,在机构上有分有合;然而无论是分是合,从学科的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上考虑,均应主动密切配合,方能事半而功倍。

劳动条件一般包括生产工艺过程、劳动操作过程及生产环境因素。其中生产工艺过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劳动卫生学与职业病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任务的示意图


生产工艺过程主要指由原料加工到成品的整个过程。劳动操作过程主要受生产工艺过程的支配和影响。如工艺从分散的个体手工操作改为集中的流水作业,则一切操作方式均须改变。生产环境因素主要指物理因素(如气象条件、噪声等),化学因素(如金属毒物、各种有机溶剂等)及生物学因素(如皮革作业环境可能接触的炭疽菌等)。生产环境因素同样受生产工艺过程的支配和影响,但同时也受工程技术措施的影响。如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高低,既受生产工艺过程改变与否的影响,同时也受是否采取有效的密闭、通风排毒措施的影响。

由上可知,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要求不同的劳动操作过程,形成不同的特有生产环境,长期在此劳动条件下从事生产劳动,对工人健康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采取措施上,最根本的是彻底改革工艺,但这是很不易实现的;其次是采用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但这主要由工程技术人员来解决,卫生人员只能积极建议以求改革。周密地进行劳动卫生调查或职业病调查,加强体检普查和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环境检测或生物学检测,进一步掌握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和职业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是提出有针对性的卫生保健措施(包括制订或修订卫生标准)的基础,对于推动各项(包括诊断、治疗)措施的实施及提高其效果,使管理工作日趋完善有重要的作用。

不良劳动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操作过程和生产环境因素均将有较大的变化;因而职业病的病种、数量和病情轻重程度也必然随之改变。例如,过去因繁重体力劳动和恶劣的环境因素所造成的重症、急性、亚急性中毒,现在由于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已大大减少;而轻症、慢性影响则日渐增多。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新化学物质和某些物理因素的广泛应用,在生产环境中往往有多种(复合)因素同时存在,故对人体的影响也日益复杂多样。

为了判断某种健康影响是否与某种特定的职业因素有关,除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外,通常认为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可靠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作为依据十分重要。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必须证明:在各项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从事这种职业的职工中所发生的某种健康影响,确实比不从事该职业的职工出现频率高;在统计学上不仅具备可比性而且应有明显的差异。或者接触不同剂量(浓度或强度×时间)群体间出现的频率存在有剂量-反应关系。即使如此,也不可过早轻率肯定,因为单凭回顾性调查的结果有时根据还不够充分;只有具备足够人数的前瞻性调查(最好采用配对调查),并在长期观察过程中获得理想的结果时,方能最终加以肯定。特别是职业癌的问题,更须慎重。

根据以上所述,劳动卫生学与职业病学,虽然在其研究的内容、范围有所不同,但其总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它们的共同任务都应是:①研究生产环境中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及其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②研究生产性有害因素的致病及发病机理,寻求早期诊断指标和有效的急救和治疗方法;③积极提出预防职业病、改善劳动条件的各项有关措施,其中应包括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及职业病诊断标准的科学依据,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方法。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卫生医师和职业病医师应:①经常主动深入现场,有计划、有目的地弄清不同企业中存在的生产性有害因素,及其对职工健康的特异性、非特异性影响;②积极提出设法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以及提高科学管理工作水平的意见。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560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