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黑热病又称皮肤利什曼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侵犯皮肤淋巴网状系统产生的红斑和结节的皮疹。由于患者不一定患内脏黑热病,因此称之为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是不恰当的。
利什曼病有三种: ①由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亦称东方疖,主要见于中东、中亚和非洲,特别是土耳其,叙利亚和印度。②由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粘膜利什曼病,亦称美洲利什曼病,主要见于巴西、秘鲁,中美少些。③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即皮肤黑热病,见于黑热病流行地区,如非洲的苏丹和肯尼亚,亚洲的印度和我国。我国只有这一种,见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本病有时不易认识,常被漏诊。据我国文献报道,其发病数仅约为黑热病患者的万分之二,发病率是很低的。但分布甚广,达上述8个省,其中山东省共发现31例,分布达22个县市,使防治发生困难。国外文献称我国有东方疖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我国未发现过东方疖。1918年报道的一例系印度侨民从印度带来的。
本病于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3:1。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73岁,以20~50岁多见。主要在农村传播。当带有原虫的白蛉叮咬人体后,由于机体免疫力和环境条件等不同,原虫只引起皮肤病,而不侵犯内脏,称为原发性皮肤黑热病。同样,原虫有时仅侵犯淋巴结而不侵犯任何其他器官和组织。继发性皮肤黑热病主要由血流传播,见于以下三种情况:①患者感染严重,原虫繁殖过多,在未治疗前即侵入血流,突然产生全身性黑热病疹。②由于原虫对锑剂敏感,在注射锑剂之次日即进入血流产生类似上述皮疹,此二者均罕见。③在治疗过程中,原虫对锑剂不甚敏感,甚至发生抗药性。可能由于内脏含锑量多于皮肤,如在动物实验中见到的。再加有机体免疫力的变化,使内脏不适于原虫继续生存,因而进入血流传播,产生广泛性皮疹,比较多见。
隐性皮肤黑热病(即带虫者)是指在已称治愈2~30年的黑热病患者的皮肤中查出原虫。如1964年河南太康县检查的112例病人中,有9例发现原虫,阳性率达8%。这些患者既无内脏、亦无皮肤或淋巴结黑热病。且有的治愈后即离开流行区,也说明不是再感染。值得重视。
皮肤黑热病的皮损以红斑和结节为主,发病部位以面颈部最多见,但躯干、胸、腹、四肢、腋窝、肘窝和腘窝、阴囊、阴茎、肛周、以及粘膜(咽喉、食管、上颚、舌、颊、鼻腔和唇缘),均可累及。血源型的损害散发或密布全身,常广泛而对称。红斑多位于面颈部,呈弥漫性淡红或红色,微亮,粘膜间被累及。有的南瓜子大,有明显带白色的狭窄边缘,中心淡红,密布整个胸腹部。结节大多数由红斑、个别由丘疹发展而成,或开始即为结节。如面部弥漫性红斑,逐渐在额、眉间、颊,特别在颏出现密集的米粒至黄豆大,带梭形结节,中间的大些,融合成小片,光亮,带黄色,触之较柔软,可多年不变。个别患者的结节可发展至葡萄或胡桃大,密集成群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亦有仅见于上臂,或阴囊。鼻腔、舌、咽喉、食管间亦累及。面部重的酷似麻风狮面,呈淡红或紫色,久之变为棕黄色,触之带弹性,柔软,从不破溃。如皮疹由原虫进入血流传播产生的,则都为全身对称性,疏散或密集分布,称为皮肤黑热病疹。作者见一例在注射锑剂之次日全身散发瓜子大斑疹,呈亮灰色,在皮疹内找到原虫。
病程大都慢性,除病情重的患者,常诉疲乏、消瘦、贫血,伴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外,无严重衰弱现象,仍可照常工作。在治疗过程中,颈前原皮疹消失处可出现鸡皮皱。这可能是由于治疗后局部皮肤内浸润吸收,变为松弛。
组织病理检查常显示表皮萎缩,钉突变平,真皮内有巨噬细胞、浆细胞、上皮样细胞和淋巴样细胞,在巨噬细胞中常可查到原虫。根据患者来自流行区,有黑热病史;较典型皮疹,如面部弥漫性红斑基础上有成片的米粒至黄豆大柔软结节,带亮黄色,慢性病程,皮肤组织涂片检查原虫或培养阳性,组织病理检查原虫阳性,可确定诊断。本病需与瘤型麻风鉴别。后者结节常较大,不呈发亮黄红色; 常伴眉毛脱落,神经粗大,和感觉障碍;皮肤和鼻粘膜涂片可查到麻风杆菌; 组织病理泡沫细胞中有成束麻风杆菌。
本病比黑热病难治。治疗药物有两种:
(1) 葡萄糖酸锑钠水溶液(斯锑黑克),每安瓿6ml,每毫升含五价锑100mg,可作静脉或肌肉注射。由于本病较顽强,建议采用8日疗法。
葡萄糖酸锑钠8日疗法剂量
体重(kg) | 5~10 | 10.1~20 | 20.1~30 | 30.1~40 | 40.1~50 | >50 |
每次量(ml) | 2.5~3.5 | 3.5~6.0 | 6.0~8.0 | 8.0~9.0 | 9.0~10.0 | 10.0~11.0 |
总剂量(ml) | 20~28 | 28~48 | 48~64 | 64~72 | 72~80 | 80~88 |
每日注射一次,8次为一疗程,可于注射前先口服10%碘化钾每日三次,每日10ml(成人量)。连服7~10日。两疗程之间至少隔二周,一般至少3~4疗程,如有发热、咳嗽,恶心,鼻衄或腿痛等反应,宜中断治疗,待反应消失后再用。
(2) 戊烷米: 4mg/kg配成4%溶液肌注,每日一次,15~20次即总剂量60~80mg/kg为一疗程。此药配成后宜立刻注射,以免水解产生毒性。如需要第二疗程,至少隔一月。注射局部肿痛可不停治。如有发热或肾刺激现象,宜暂停,有肝、肾病者慎用或忌用。
预防在于彻底治疗患者,治愈后随防检查皮肤或淋巴结有无原虫,每三月一次,至少一年以上。消灭传染源白蛉,可用六六六、二二三、有机磷如碚硫磷或杀螟松,对农村的住房,畜舍,厕所等墙面进行滞留喷洒。其剂量为每平方米墙面六六六丙种异构体0.15g,二二三1.5~2.0g,于每年五月中下旬白蛉季节开始时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