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麦地那龙线虫与龙线虫病

麦地那龙线虫与龙线虫病
 
摘要: 麦地那龙线虫[Dracunculus medinensis (Linnaeus,1758) Gallandant,1773]又称几内亚虫(Guinea worm)或麦地那虫 (Medina worm),寄生于人体结缔组织和皮下组织,可引起麦地那龙线虫病。

麦地那龙线虫[Dracunculus medinensis (Linnaeus,1758) Gallandant,1773]又称几内亚虫(Guinea worm)或麦地那虫 (Medina worm),寄生于人体结缔组织和皮下组织,可引起麦地那龙线虫病。

麦地那龙线虫虫体长圆柱形,前端钝圆,尾端细长向腹面弯曲。表皮光滑,头端有一细小三角形的口器,位于一个四边形角质层板中央。口周围有发育良好的内环和外环乳突。内环乳突6个,其中侧乳突2个,在口的两侧; 腹、背乳突各2个,常各自相联,形成2对孪乳突。外环双乳突4个。头感器位于内环乳突的后外方。口经短小的口囊通入食道。食道前部为肌性,后部为腺性。1对颈乳突位于神经环后的两侧。雄虫长12~40mm,尾端弯曲1或多圈,具有尾乳突10对,肛前4对,肛后6对。交合刺2根,长490~730μm,引带长200μm。雄虫极少见到,一般在交配后即死亡。雌虫体长60~120cm,多数为70~80cm,宽0.9~1.7mm。生殖器官为双管型,卵巢、输卵管、子宫均成对,单管阴道。雌虫受孕后阴门即萎缩,子宫内充满杆状幼虫。离体幼虫体长500~750μm,宽15~25μm,表皮有横纹,前端钝圆,尾部纤细尖长,如线样,约占体长的1/3。雌虫寄生在皮下组织,当头端移行接近皮肤表面时,局部可先后出现丘疹、水泡及皮肤溃疡。人接触水时,虫头即可自溃疡内伸出,部分子宫从虫体壁破裂处或口部脱出,释出大量幼虫入水,此过程可重复多次。幼虫在水中可活6~21天,被水中的剑水蚤吞食后,在适宜水温25~30℃下,经10~14天,在剑水蚤体内蜕皮2次,即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人喝生水时,含有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随饮水入胃,在十二指肠内被消化后,幼虫穿出小肠壁,经过淋巴系统到达腹膜后疏松结缔组织,经8~12个月发育为成虫,移往皮下。含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有时也可随水侵入阴道而感染,但此种感染方式极少见。

本病多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于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埃及、苏丹、乍得、乌干达、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上沃尔特、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利亚、喀麦隆、红海沿岸的阿拉伯国家及苏联东南部等。

本病的流行与当地居民饮用生水的习惯和不当的供水方法有密切关系。在流行区供水的露天水塘、贮水槽、阶梯式水井中,常有剑水蚤。当地农民取水时,常赤裸腿脚浸入水中,雌虫由下肢溃疡处伸出,释出幼虫,水中剑水蚤得以被感染。人饮含有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的生水,可感染本病。在干旱季节井塘中水量减少,剑水蚤大量集中,较雨季时井塘水满时感染机会更多。在印度、西南亚等地居民,遵照宗教传统习俗,在进行洗礼、沐浴、漱口时,也易受感染,且可重复感染。

人是麦地那龙线虫的主要传染源,男女两性均可感染,尤以青壮年为多。动物如狗、马、牛、猴、狼、豹、鼬、狒狒及狐、银狐、浣熊、貂等有自然感染的报告。我国仅有狗感染麦地那龙线虫的报道,但动物贮存宿主对本病的传播流行并不重要。

本病潜伏期8~12个月。幼虫在穿过肠道粘膜,移行至深部体腔组织及进行发育时,没有明显病理变化,也无临床症状。当受孕雌虫开始移行至皮下时,即出现变态反应,包括全身荨麻疹、发热、红斑、搔痒、气喘、呼吸困难、眩晕、嗜酸粒细胞增多等。在虫体头部附近处的皮肤发生局部损害,成虫可在下肢或背、颈部皮下出现,尤以小腿及足部为最多。皮损初为红色有搔痒的丘疹,数小时后形成水泡,内含混浊或黄色血清样液体,液内多为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并有较多幼虫。水泡破裂后,液体流出,全身症状缓解,皮肤红肿糜烂形成浅溃疡。虫头可自溃疡处伸出,释出幼虫。虫头露出的溃疡周围组织红肿变硬并有压痛,即使无继发感染,行动亦感困难。继发感染可引起脓肿、蜂窝织炎、关节炎、滑膜炎、副睾炎、睾丸炎,并可形成慢性溃疡或瘘管等。有的未能发育成熟或在人体移行过程中的虫体可被吸收或部分钙化。虫体如在组织内破裂,则可引起脓肿或蜂窝织炎,常有全身症状,并可导致纤维性关节强硬或肌腱挛缩。成虫偶可侵入心包、硬膜外及眼结膜,产生脓肿。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在皮下看到或扪及弯曲的虫体,在皮肤破溃处见虫头或部分虫体已露出皮外,即可确诊。在溃疡处取渗出液或冲洗出深部脓液,有时可查见幼虫。必要时可在溃疡处加滴冷水,镜检水滴,常能查出活动的幼虫。对隐性感染者可试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X线检查可见组织中钙化虫体。

治疗药物有: ①硝唑咪: 每天25mg/kg,分2次口服,连续10天。服药后再用牵引法易抽出成虫。②噻苯咪唑:每天50mg/kg,分2次服,连续3天。重症者隔1周可重复治疗。③甲硝咪唑: 每天400mg,2次分服,连续10~20天。④甲苯咪唑: 每天800mg,4次分服,连续6天,可重复治疗。⑤疑有感染未显症状者,可服大剂量海群生,有预防作用。

一般变态反应可口服抗组织胺药物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水泡局部可用2.5%氢化可的松乳膏涂擦。传统的成虫牵引法目前在印度、西南亚各地仍被采用,即在患部经湿冷敷后,将虫体缠绕于小棍上,慢慢缠抽。如不慎将虫体断裂,可引起严重炎症。成虫在皮下已能查见者,局麻后可行手术摘出。

预防措施包括不饮用生水或未过滤的水;改善供水条件,如修建机井或供应自来水;教育群众不要赤脚在阶梯式水井或露天水塘中汲取饮水。此外,用1%双硫磷沙粒撒于水塘中,可杀灭剑水蚤,在传播季节,可每隔4周进行一次。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391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