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锥蝽

锥蝽
 
摘要: 锥蝽能传播枯氏锥虫而引起美洲锥虫病,即恰加斯病。锥蝽中查出有锥虫自然感染的有30余种,但传播本病的以骚扰锥蝽(Triatoma infestans)、大锥蝽(T. megas-ta)和长红猎蝽(Rhodnius prolixus)为重要。

锥蝽属于半翅目,异翅亚目,猎蝽科(Reduviidae),锥蝽亚科(Triatominae)。成虫体大,长约25mm;色褐,通常具红色或黄褐色斑纹。头呈锥状,有复眼和单眼各1对;喙分3节,向头的腹面弯曲,内含刺吸式口器。触角细长,分4节。前胸背板大,前端窄而后部渐宽。小盾片呈三角形。翅2对,前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后翅全部膜质。足长,跗节分3节。腹部背面扁,腹面呈半圆形隆起,侧面扁平。雌虫产卵于墙缝、砖瓦下或动物巢穴中。卵椭圆形,长约2mm,一端有盖。稚虫由卵盖处孵出,通常分5期,外形似成虫,但较小,且无单眼,跗节只有2节。稚虫初孵出时无翅,色淡,后渐变深;后期稚虫具有发育不全的瓣状翅。从卵发育到成虫一般为1~2年。稚虫及雌、雄成虫都于夜间刺吸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血液、刺吸部位多在面部。锥蝽白天隐匿于墙缝、鼠洞及其它黑暗处。

锥蝽能传播枯氏锥虫而引起美洲锥虫病,即恰加斯病。锥蝽中查出有锥虫自然感染的有30余种,但传播本病的以骚扰锥蝽(Triatoma infestans)、大锥蝽(T. megas-ta)和长红猎蝽(Rhodnius prolixus)为重要。

我国发现的有红带锥蝽(T. rubrofa-sciata)。成虫长约22mm,宽约8mm,黑棕色。头较胸短,头及前胸背面作颗粒状。喙的基节长于末节数倍,但只有中间一节的1/2长。触角着生于头端与复眼间的中点。翅短于腹部。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在亚洲很普遍,我国福州、厦门、柳州、广州、海南岛等地均有发现。在国外曾查见枯氏锥虫自然感染,但在国内的传病作用尚未证实。

红带锥蝽


此外,在吸血锥蝽(T. sanguisuga)体内曾查出有枯氏锥虫和西方马脑炎病毒的感染。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0994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