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劳动卫生 >>中暑

中暑
 
摘要: 中暑是受热作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的统称。这种疾病的分类,国内外尚不一致。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单中仅规定有热射病、热痉挛及日射病三种; 但实际常按下列四型分类。然而临床上则往往难以区分,因通常表现多为混合型。

中暑是受热作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的统称。这种疾病的分类,国内外尚不一致。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单中仅规定有热射病、热痉挛及日射病三种; 但实际常按下列四型分类。然而临床上则往往难以区分,因通常表现多为混合型。

(1)热射病: 发病机理是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一般认为是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时,如果机体的产热和从环境的获热(即热负荷)超过了其散热能力时,体内热量不断蓄积,就能发生本病。其症状是无力、头晕、头痛、心悸、眼花、耳鸣、恶心、呕吐、皮肤干燥灼红、体温显著升高(肛温常达41℃以上,甚至达43℃)、脉搏和呼吸弱而快。严重时可突然昏倒、意识丧失、嗜睡,乃至深昏迷。

(2) 日射病: 由于太阳辐射或强烈的热辐射直接作用于无防护的头部,致使颅内组织受热,温度升高,脑膜和脑组织充血而引起。但也有人认为日射病的发病机理实际上与热射病相似。其症状为头晕、剧烈头痛、眼花、耳鸣、恶心、呕吐、兴奋不安或意识丧失,体温有时升高。

(3) 热痉挛: 发病机理是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乃至破坏。由于热环境下剧烈劳动时大量出汗,损失大量钠盐,此时若大量饮进淡水,则导致细胞水肿,而发生肌肉痉挛。主要症状是严重的肌痉挛伴收缩痛。肌痉挛以四肢肌、咀嚼肌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尤以腓肠肌为最。痉挛呈对称、阵发性。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疼痛难忍。体温多正常。

(4) 热衰竭: 一般认为是由于受热引起的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颅内供血不足所致。本病一般起病迅速,先有头晕、头痛、心悸、恶心、呕吐、便意、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继以晕厥。

中暑的病型分类是相对的,临床上往往难以截然区分。为了基层单位在职业病的登记和报告中便于掌握病情,区别疾病的轻重,劳动部、卫生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中,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种。

(1) 先兆中暑: 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过程中,有轻微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脉搏频数、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尚能勉强坚持工作者。

(2) 轻症中暑: 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 但经短时休息,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者。

(3) 重症中暑: 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被迫停止工作,并在该工作日内未能恢复工作或在工作中出现突然晕倒及热痉挛者。

凡能使机体热负荷增加或影响机体散热功能者,均能诱发中暑。在高温作业中劳动强度过大,工作时间过长,机体产热和从环境获热量均增加; 肥胖者活动时肌肉产热量增大; 饮酒后代谢产热增多等。这些均能增加机体热负荷而诱发中暑。高温环境下机体散热主要靠出汗,如出汗时间过长,或出汗速度超过400ml/h,可发生汗腺疲劳,而使出汗速度减慢或出汗停止; 或因各种疾病和其他原因使出汗功能受损或抑制者,均可诱发中暑。良好的循环功能是促进散热的重要保证。心血管疾病患者,劳动时心输出量增加很少,皮肤血管扩张能力又差,不能适应散热的需要,也是诱发中暑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机体对热的不适应、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年老体弱以及各种慢性疾病,均可影响机体的耐热能力,从而易于发生中暑。

从事高温作业,出现上述中暑症状时,即可确诊。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者应立即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荫凉地点,静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可逐渐恢复。重症中暑必须紧急抢救。凡确诊为热射病、日射病患者,应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将患者移至凉爽处,进行物理的、药物的或其他降温方法,加强护理,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当肛温降至38℃时,应停止降温。对热痉挛患者,应及时补充水、盐,一般采用口服或静脉滴注。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962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