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牧业的饲养对象有家畜、鹿、兔及家禽等。生产环节包括放牧、舍饲、配种、接羔、剪毛、抓绒、挤奶、打草、药浴、防疫以及草场改良等。
放牧是畜牧业生产的最主要方式。按照季节可分为冬春放牧和夏秋放牧。冬春天气寒冷,放牧时要注意防寒,防冻伤,防雪盲以及接羔保畜时防止职业性传染。牧工出牧时,可多食脂肪丰富的动物性食物,但不可多饮酒。鞍具要做安全检查以免坠马受伤。雪野出牧,要戴护目镜,以防雪盲。冬春产羔期,应带接羔产包和保羔袋,注意接羔卫生,防止传染布氏杆菌病。此外,冬春严寒季节,毡房、居室和暖圈均应注意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夏秋天气炎热,放牧时要注意预防中暑,防止蚊蚋叮咬和毒蛇咬伤。出牧时,携带含盐饮料,在蚊蚋多的沼泽草场放牧,应戴防蚊帽,或在遮阳帽外加罩面纱,以防蚊蚋叮咬和羊狂蝇袭扰。在多蛇草场放牧,下肢宜穿防蛇长袜或用绑腿,并应携带蛇药。
此外,应加强牧犬的卫生管理,及时给犬驱虫和疫苗注射,防止发生和传播包囊虫病及狂犬病。
舍饲要注意畜舍卫生,主要为防止畜疫传染,保护牲畜和职工的健康。畜舍不仅是饲养家畜的场所,也是饲养工、挤奶员经常活动之处。因此,畜舍的建筑设计和日常管理必须符合卫生要求。地基应高出地面,通风、采光要良好,畜床地面应稍向后倾斜1~2度,以利清除粪污和冲刷排水。畜舍定期用1%敌百虫、来苏儿或10%石灰水进行喷洒消毒。
青饲料、禾秸及干草等,在铡切、粉碎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防护。草料工应穿工作服,戴防尘口罩,以防止谷尘、草尘的吸入和感染放线菌病。配制生石灰水浸料时,应戴胶质手套。畜体应经常刷拭保洁,防止发生畜疫和皮肤病。刷拭畜体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被踢咬伤。随时观察牲畜蹄质、鼻腔和皮肤,防止畜疫传播。饲养员与清扫工应适时接种疫苗。
大牲畜配种应注意安全。人工采精和授精作业首先应将家畜保护固定,以免操作时被踢咬或撞伤。工作后及时用温水洗手和消毒。
接羔时要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卫生,彻底消毒。胎衣应深埋,接羔污染的器物应随时清洗、曝晒,或煮沸消毒,无经济价值者可焚毁。病畜接羔应严格隔离消毒。
挤奶分手工和机械挤奶两种。手工挤奶的主要职业危害有: ①不良体位和局部肌群的过度紧张 (如手挤频率每分钟达100~160次),因而易致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腕及手部关节炎、掌指肌肉痉挛疼痛、腱鞘囊肿和腱鞘炎等,甚而肌肉萎缩引起功能障碍。②职业性传染,如病毒性挤奶工结节、口蹄疫、布氏杆菌病及牛型结核等。
为预防上述职业危害,应给挤奶员配备坐高与宽度适宜的挤奶坐凳,使其作业时膝关节构成约80度夹角,既利于支撑奶桶,又可防止挤压腘凹神经、血管。凳面应柔软,以利预防腰骶肌群过度紧张。挤奶前,应洗净乳头部; 挤奶小桶容量以5kg为宜。挤奶过程中安排工间休息。挤奶后,可做双手温水浸浴(水温45℃左右)和体操,有助于促进循环,消除疲劳。为避免手工挤奶的繁重劳动,应尽可能采用机械挤奶。挤奶员应随时注意母畜健康状况和乳房病变,及时发现疫情。被病乳污染的器物、地面,应及时清洗、消毒,以防止疫病传播和发展。挤奶员应定期健康检查和预防注射。
剪毛和抓绒目前分手工与电动机械两种作业方式,其主要职业危害有: 职业性传染 (以布氏杆菌病感染率为最高);由于手部持续紧张易引起指掌关节炎、腱鞘炎、胼胝和外伤等。为改善手工作业条件,所用的剪刀和绒抓,其柄应圆滑无棱,适应手型,以免磨损指掌。作业过程应有适当间歇休息,工作完毕用温水及消毒液浸洗双手,既能促进手部机能的恢复,又可防止感染。
电动剪毛所用动力发电机应安置在作业场地的下风向,以防有害气体污染生产环境。剪毛作业应注意安全操作,防轧伤和电剪戮伤。作业过程注意工间休息以防扶剪手臂持续受振动影响和腰肌过劳。剪毛、抓绒工人应按时接种疫苗,以提高对畜疫的抵抗力。
药浴之目的是杀死体表蜱、螨,以防治牲畜疥癣等皮肤病; 药物灌胃是为了驱除牲畜消化道寄生虫。药浴和驱虫常使用大量化学药剂,如管理使用不当,可对人、畜健康造成危害。
药浴时,池浴应防止牲畜窜跳,喷雾淋浴要防止药液滴漏,污染衣服和皮肤。灌胃时,动作要稳、准、快,防止大牲畜咬、踢、踩或抵撞伤。工作过程中应禁止吸烟和进餐。用药作业后,应及时清洗手、脸、衣物和器皿。牲畜灌药后的排泄物常含有大量虫卵与虫体,应及时收集清理,进行深埋或高温发酵堆肥。用剩的药液应妥善处理。
饲养员、清扫工、挤奶员、剪毛抓绒工等所有从事畜牧业的人,都应定期健康检查,适时接种疫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