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日光或其他光线照射而引起的各种皮肤病称为光感性皮肤病。引起光感的主要是日光中的紫外线部分,其中200~280nm为短波紫外线(UVC),能促进黑色素形成,引起晒黑;280~320nm为中波紫外线(UVB),能引起晒斑;320~400nm为长波紫外线(UVA);中长波可能造成光敏感性反应。可见光(400~700nm)及红外线(740~1800nm)则导致光敏感的作用不大。人工光源不象日光那么强烈,但若能释出特定的光波到达一定程度时,如白色荧光灯,也能引起反应。光照射通过激发分子而起作用。一定的组织分子仅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吸收光谱),而和促发光效应的最易被分子吸收的光线 (作用光谱),密切相关。当一个分子吸收了此种光线后,就被激发而放出热和荧光,或保持激发状态并与邻近分子发生反应,释出能量,造成有害的生物学反应。皮肤有一些分子也可以被光能激发,如蛋白质、核酸、固醇类等具有环状结构和双键的分子。但皮脂、汗液、角层都能吸收或反射一定量的光线,特别是黑色素能吸收较多的紫外线而不被激发引起不良反应,是防止紫外线透入真皮的重要屏障,对光线有良好的防护作用。
光感性皮肤病的机理比较复杂,有些机体本身对光线的耐受性尚正常,因光照量过大而引起损害;另一些则由于机体对光线的耐受性降低,如缺少黑色素、代谢紊乱、存在光敏剂等,其中有的可能与遗传有关;也有一些皮肤病,光照可能是一种激发的因素。光敏剂在很多光感性皮肤病中有重要作用。它们的种类很多,可通过皮肤透入,内服吸收或摄入后经代谢合成而到达皮肤,吸收一定波长的光线(大多数位于290~320nm及320~450nm范围)后,即被激发,引起一系列的生物效应。根据其在细胞的部位,原发损害可发生于胞核、胞浆、细胞器或胞膜。光敏剂引起的反应,由于作用机理的不同,可分为光毒性反应和光变应性反应。
光毒性反应是一种非免疫性反应。任何个体只要存在某种光敏剂,再经过适当波长及时间的光照后,2~6小时内即可发生反应,在暴露部呈现晒斑型损害。促发此种反应需要较大剂量的光敏剂。光毒性反应系光敏剂进入机体后,由于光动力作用而发生能量传递,产生了光化学反应所致。
光变应性反应则是一种免疫反应。某些个体由于存在某种光敏剂,再经过适当的光照后,机体即被致敏。如为初次接触,则须经过4天以上的潜伏期,但已被致敏者,则在24小时内于暴露部位发生丘疱疹或湿疹样的多形性损害,反应剧烈时也可累及非暴露部位。引起此种反应所需的光敏剂的剂量常甚小。光变应性反应可能由于光敏性抗原所致,也可能由于光化学作用形成的某种自身抗原引起。光毒性反应与光变应性反应有时较难区别。有的开始为光毒性反应,以后转为光变应性反应,有的则二种反应同时存在。某些光变应性反应,在光敏剂已去除后,对光的敏感性仍可持续存在,甚至长达数年之久,此种现象称为持久性光反应。
此外,长期反复的日光照射可引起一系列的皮肤变性损害。290~320nm的紫外线亦是主要的致病光谱。由于慢性的光线刺激,可使表皮细胞受损,造成角化过度、角化不良、棘层肥厚或表皮萎缩,也可引起真皮胶元纤维及弹力组织的变性,发生日光性角化病、日光性弹力组织变性等慢性日光性损害。这些病例中也可能发生基底细胞癌或鳞状上皮细胞癌。
光毒性反应与光变应性反应鉴别表
| 光毒性反应 | 光变应性反应 |
发生率 | 可发生于每一个体 | 仅发生于少数致敏者 |
潜伏期 | 首次曝光即发生 | 首次在4天以上,以后 |
致敏光谱 | 与吸收光谱一致 | 较吸收光谱宽,并常向 |
光敏剂 | 需较高浓度,不发生化 | 少量即可,在体内经过 |
临床表现 | 晒斑型反应,色素沉着 | 多形性:丘疹样、湿疹样 |
发病部位 | 限于照射部 | 可不限于暴露部位 |
病 程 | 去除光敏剂,反应迅速 | 可能迁延,可呈持久性 |
交叉反应 | 无 | 可有 |
光 试 | 阴性 | 可能阳性 |
光斑试 | 晒斑型反应 | 湿疹样反应 |
被动转移 | 阴性 | 可能阳性 |
病 理 | 主要在表皮:水肿,呈海 | 主要在真皮:上部水肿, |
光感性皮肤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 (如职业、生活习惯、使用的药物和化妆品、以及可能接受光敏剂的各种情况) 和损害特点。必要时可作光试或光斑试验进一步研究。光试可利用氙弧灯(光谱与日光相近)、汞石英灯或水冷石英灯等光源,根据要求选用各种滤片或分光光栅以获得适当波长的光线进行照射,能确定致敏光线的波长、反应的强度及损害的类型。光斑试则先用可疑的光敏剂作数个密封斑试,24小时后去除斑贴,除保留一处仍密封遮光作为对照外,分别用各种波长的光线照射,对确定光敏剂有一定价值。一般光毒性反应在用亚红斑量的紫外线照射后出现红斑反应,而光变应性反应则于长波紫外线照射后出现湿疹样改变。
光感性皮肤病的预防在于避免日光曝晒,如存在光敏剂,则应设法去除。局部涂敷遮光剂可反射、散射或吸收紫外线,防止它们透入皮肤,如二苯甲酮 (benzo-phenone),水杨酸苄酯、对氨基苯甲酸、异戊基苯甲酸酯等都对中波紫外线有防护作用; 二氧化钛、氧化锌等有物理性遮光作用; 近年来应用的二羟丙酮 (dihydroxy-acetone)、萘醌,则可与角层化学性结合,能防护较广波长范围的光线,较为理想。
对于各种光感性皮肤病应根据情况予以适当处理。氯喹等抗疟药对光变应性皮炎有效。皮质激素对急性炎症反应有控制作用。抗组胺类药物能抑制由于光变应性引起的立即型反应的症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