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劳动卫生 >>职业性聋

职业性聋
 
摘要: 在生产劳动中由于长时间接触较强的或一次接触强烈的生产性噪声而引起永久性听力丧失称为职业性聋 (我国公布的职业病名单中称职业性难听)。在出现职业性聋之前,或所接触的噪声强度不太大时,机体可出现听觉适应及听觉疲劳等反应。

在生产劳动中由于长时间接触较强的或一次接触强烈的生产性噪声而引起永久性听力丧失称为职业性聋 (我国公布的职业病名单中称职业性难听)。在出现职业性聋之前,或所接触的噪声强度不太大时,机体可出现听觉适应及听觉疲劳等反应。

听觉适应 短时间进入强噪声环境,开始感觉声音刺耳、不适、耳鸣,随后上述主观感觉趋于不明显或消失,同时出现暂时性的听力下降,如迅速离开噪声环境经数分钟后可完全恢复正常。此现象有人称为听觉适应。是一种保护性的生理功能。

听觉疲劳 较长时间接触强噪声[90dB(A)以上],听力明显下降,听阈升高超过15dB,甚至达到35~50dB。脱离噪声环境后,需要数小时、十几甚至二十几小时才能恢复者,称为听觉疲劳。恢复时间的长短,依接触噪声强度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而不同。这种听阈升高因其可以完全恢复,故称为暂时性听阈位移,属功能性变化,仍为生理现象。但应注意,如果继续接触强噪声,不采取防护措施,听觉疲劳不能完全消除,则可能发展成永久性听阈位移。故预防噪声性聋的发生,必须注意防止听觉疲劳的发展。

噪声性聋 在已产生听觉疲劳的基础上,继续长期接触强噪声,听力损失因不能完全恢复,表现为永久性听阈位移,进入噪声性聋阶段。根据损伤部位和听力受损的特点,又可分为噪声性听力损伤和噪声性聋。

初期,检查听力曲线发现在3000~6000Hz(多在4000Hz)处出现一“Ⅴ”型下陷,又名“山谷”型下陷(图中上曲线)。此高频段听力下降的程度及范围根据接触噪声的严重性的不同而异,但其特点是低频段特别是语言频段听力尚未受影响。患者主观上无聋的感觉,交谈和社交活动能正常进行,此时称为噪声性听力损失,其病变尚局限于耳蜗底部。

病程进一步发展,螺旋器受损的范围扩大,听力曲线的下陷部分在以4000Hz为中心,向高频和低频段延伸的同时,下降亦更明显。下降的范围影响到语言频段且达到一定程度时,主观上即感觉语言听力的障碍。此时称为噪声性聋 (图中下曲线)。


噪声性听力损失曲线图


噪声性聋是噪声对听觉器官的慢性影响,表现为感音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病变过程。螺旋器的组织结构,包括毛细胞、支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发生退行性病变,表现为变性、退化及消失。初期病变局限于耳蜗底部,随着病程的进展,病变范围逐渐扩大至耳蜗的大部或全部。当顶部受损时,出现语言听力障碍,耳聋症状明显。初期高频听力下降是噪声性听力损失的早期征象,对其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有几种解释。一种认为耳蜗接受高频音的细胞少且集中于底部,接受低频音的细胞较多且分布广泛,故初期易受损伤的是耳蜗底部; 另一种认为螺旋板在4000Hz处(即距底部10mm处)血循环较差,且外形有一狭窄区,易受由卵圆窗传来的淋巴振动波的冲击,中耳的小听骨对高频音所起的缓冲作用又较小,故4000Hz区最易受损伤。实验研究证实,在噪声作用下内耳感音细胞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大,由于酶活性下降,影响了细胞的呼吸代谢和营养,这些改变均可导致螺旋器细胞的退行性变。

诊断噪声性聋的主要依据为: ①有确切的接触噪声职业史并除外其他原因的耳聋病史; ②听力检查,具有高频(特别是3000~6000Hz的纯音)听力下降的特点;③除气导外骨导也减退,响度复聪现象阳性,语言频段500,1000,2000Hz听力下降平均超过25dB。噪声性聋根据听力下降(听阈升高)程度分为: 轻度(26~55dB),中度(56~70dB)和重度(71~90dB)。

对噪声性聋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故早期进行听力保护,加强预防措施,至为重要。

爆震性聋 有些作业如爆破、武器试验等,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可因爆炸所产生的强烈噪声和冲击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损伤而丧失听力,称为爆震性聋。出现鼓膜破裂,中耳听骨错位,韧带撕裂,内耳螺旋器破损,甚至出现脑震荡。患者主诉耳鸣、耳痛、恶心、呕吐、眩晕。检查可发现听力严重障碍甚至全聋。如内耳未受严重损伤,听力可全部或部分恢复。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300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