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皮组织,包括被覆上皮与腺上皮发生的肿瘤,称为上皮性肿瘤。其恶性类型——癌是人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人类恶性肿瘤的90%左右。由被覆上皮(包括鳞状上皮、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和各种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总称为上皮瘤。其中从被覆上皮发生的常呈乳头状,称为乳头状上皮瘤,或简称“乳头状瘤”;从腺上皮,即各种腺体与腺器官发生的肿瘤,称为腺上皮瘤,或简称“腺瘤”。
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的表面呈菜花状或绒毛状,瘤的根部形成较广或较狭的蒂与基底部相连。镜下每一乳头以具有血管的结缔组织间质为轴心,其表面按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为复层鳞状上皮、柱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常见上皮的细胞层次增多,其基底细胞活跃增生,但没有恶性特征,也不呈浸润性生长。乳头状瘤按其发生部位和上皮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
(1) 硬性乳头状瘤: 由皮肤和粘膜的鳞状上皮发生,乳头较短而粗大,质地较硬。皮肤的乳头状瘤系由角化鳞状上皮被覆;而在口腔、声带和外耳道等处发生的,则由非角化的鳞状上皮被覆,但有时也可角化。
(2) 软性乳头状瘤: 多发生于由柱状上皮或移行上皮被覆的粘膜,如在胃、肠、膀胱等处。膀胱的乳头状瘤,乳头细长,形成密集的绒毛状突起。乳头的轴心只由很少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构成,质地脆弱,易于折断而引起血尿;常呈浸润性生长,术后易复发;形态上虽属良性,但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
(3) 内生性乳头状瘤: 或称内翻性乳头状瘤,表面不见乳头,其乳头似翻至间质内。这种乳头状瘤,发生于鼻腔与咽后部,是形态学上的变异,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类型。肉眼可见局限的肿块,镜下见表皮内有上皮增生形成长的条索。内翻的上皮可能是鳞状上皮、腺上皮或移行上皮。
腺瘤 从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统称腺瘤。腺瘤发生于粘膜或腺器官。增生的腺上皮常构成腺泡状或管状腺体,如胃肠道的腺瘤; 或形成实心性的腺细胞巢与细胞柱,如肝脏与一些内分泌器官的腺瘤。腺瘤都呈结节状,具有完整的包膜。腺细胞与发源腺体的组织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其不同点仅为腺体较多,有时腺泡相互紧密靠近,其间几乎没有分隔的间质,无正常分叶结构及导管,常具有类似正常腺体的分泌功能。有些腺瘤腺上皮高度增生,形成乳头或侵犯包膜,并可发生转移,称为恶性腺瘤,属于所谓“境界瘤”。
恶性上皮瘤——癌 从被覆上皮或腺上皮发生的恶性上皮瘤总称癌。癌的体积大小和形态很不一致,常呈蕈状、乳头状、结节状、溃疡状或有弥漫的浸润。癌质地较硬,境界不清。切面呈灰白色细颗粒状,可刮下或挤出混浊乳糜状物质,称为“癌乳”,是癌细胞巢中的组织液和脱落癌细胞的混合物。癌的间质中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形成网状支架,网眼内充满由癌细胞组成的巢,并联结成网状结构;癌实质与间质的界限明显。癌的实质在排列上和形态上与其来源的上皮组织类似。例如鳞状细胞癌的癌巢是由扁平的、按复层上皮的层次而排列的细胞所组成,细胞间有时可见间隙与间桥;腺癌的结构类似正常相应的腺体,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围成腺泡,但是分化较差的腺癌常呈非典型的图象,整个组织结构都和正常的腺体不同。此外,还有完全未分化的癌,由较小的未分化的癌细胞所组成,有时作弥漫分布,类似肉瘤的结构。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原位癌: 限于上皮层内而未突破基底膜的癌称为原位癌,多见于子宫颈、食管及皮肤(鲍文病Bowen'sdisease)等处。由腺上皮发生的称为原位腺癌,见于胃肠道、支气管等处。原位癌如穿过基底膜浸入固有膜或粘膜下的表层,称为早期浸润癌。
(2)鳞状细胞癌: 简称“鳞癌”,可发生于为鳞状上皮所被覆的体表皮肤与粘膜。有些由柱状上皮或移行上皮被覆的部位,也可通过上皮的鳞状化生而发生鳞癌。以皮肤鳞癌为例,发生于身体的外露部分,特别是面部与手部。各种长期的慢性刺激可助长鳞癌的发生。有些癌发生于皮肤慢性溃疡的边缘,或慢性骨髓炎皮肤窦道口。肉眼观察多数鳞癌开始表现为一个稍硬、带痂的病灶,迅速生长后,表面痂皮脱落而成溃疡,其底污秽,边缘隆起。病灶切面呈颗粒状,灰白色,带有黄色斑点。镜下,鳞癌细胞构成不规则、互相联接的细胞巢,侵犯真皮的不同深度。在一个癌巢中,相当于基底层的癌细胞,排列在癌巢的外层,与间质相接,而细胞的角化则集中在癌巢的中央。角化鳞片互相重迭,形成同心圆小体,称为角化珠或癌珠。有角化和癌珠形成的称为角化鳞状细胞癌,属于分化较好的类型,常见于皮肤,口唇及阴茎等。分化较差的鳞癌不角化,无角化珠,甚至亦无细胞间隙与间桥;癌细胞呈明显异型性和较多核分裂象,称为非角化的鳞状细胞癌。在高度分化不良的,即未分化癌中,上述成分均可缺如。
(3)移行细胞癌: 系泌尿系统如膀胱、肾盂的恶性肿瘤。瘤细胞排成多层,细胞细长,呈多面形,无角化倾向,细胞间也没有间桥。常多发,可形成溃疡或广泛浸润。
(4)基底细胞癌: 癌细胞类似表皮的基底细胞,而没有表皮的其他各层细胞,来源于表皮或毛囊的基底部。好发于肤色浅的老年人,见于颜面、发际边缘、眼睑、耳及上唇等处。开始时皮肤出现丘疹状病灶,可能结痂,但不久中央溃破形成溃疡。溃疡边缘似蜡样,平滑而不突起,如治疗不当,可能发展为鼠咬样溃疡,称为侵蚀性溃疡。镜下见基底细胞形成分隔的癌细胞巢,其外围细胞层为高柱状,呈栅栏状排列,而在其内的细胞则为多面形、扁平或梭形。癌巢内常见细胞呈松散、放射状或网状排列,或形成小囊,即腺管型或囊肿型基底细胞癌。如癌巢中出现鳞状细胞或角化珠,则称为基底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常发生溃疡,生长缓慢,极少发生转移。临床上比较良性,经恰当治疗,预后甚好。但如癌巢中出现鳞状细胞,则预后较差。
(5)“淋巴上皮癌”: 多见于鼻咽部。过去称为 “淋巴上皮癌”的理由是癌巢中掺杂有或多或少的淋巴细胞,而认为它发源于所谓的“淋巴上皮”。其实是被覆粘膜的柱状或鳞状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其中有些属于鳞癌高度间变的特型,后经电镜观察发现张力原纤维与桥粒而得到证实。目前淋巴上皮癌名称已不通用,因为鼻咽癌巢中的淋巴细胞,可能与嗜淋巴病毒的感染或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有关,因而非肿瘤的实质。过去梁伯强根据瘤细胞的形态特点称其为“大圆形细胞癌”,近建议改称“泡状核细胞癌”。这种类型较多见。癌的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癌细胞大,胞浆多,细胞界限不明显,似合体细胞,含大而圆形或卵圆形空胞状核,染色质少而淡,可有一至数个粗大核仁。癌组织对射线较敏感。患者多为中壮年。原发灶可很小,局部仅呈弥漫性肿胀,易被忽略,但颈部淋巴结可很早发生转移。鼻咽癌的病因尚未最后确定,目前认为与EB病毒和遗传素质有密切关系。
腺癌 从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总称为腺癌。多发于柱状上皮被覆的粘膜以及各种具有腺体的器官。根据其形态结构与分化程度,可区分为分化较好的、具有腺泡结构的腺癌和未分化的、形成实性结构的单纯癌两类:
(1)腺癌: 较多见于胃肠、胆囊、子宫体、前列腺等处。肉眼可见结节状、息肉状或菜花状肿块。表面溃破后,形成溃疡。镜下见增生的腺体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有时非常密集,以致互相贴近。腺体之间常难以找到分隔的间质,有时甚至出现共壁现象。腺体较大,不整形,腺腔也大小不一。腺细胞体积较大,染色较深,为单层或多层,有时形成乳头。核大小不一,极性紊乱,核分裂象多见。①粘液癌: 多发生于胃肠道及乳腺。癌细胞分泌粘液为其特点。肉眼观察质地较软,切面灰白色,湿润而半透明,如胶样,故又称为胶样癌。初时粘液聚积在癌细胞内,将胞核挤向一侧,形成“印戒细胞”。其后粘液堆积在腺腔内,由于腺体的崩解,形成大片“粘液池”,池中仅见小堆或散在的印戒癌细胞或腺泡。癌的间质有时也可发生粘液性变。②粉刺癌: 多见于乳腺,属于有中央坏死的管内型癌。从癌的切面中可挤出油脂样物质,似粉刺,因而得名。肿瘤缓慢生长,质韧,切面灰白色。镜下为细小或中等大的乳管上皮增殖,堵塞整个乳管,管中央部积有无结构的红染坏死物质。有时由于癌细胞液化,在癌细胞团中多处形成小的腺腔样空隙,呈筛状,称为筛状癌。癌细胞小,深染,具有深染核,细胞异型性显著。增生的癌细胞局限于扩张的乳管系统,不浸润管外组织。
(2) 单纯癌: 根据实质与间质的多少,可分硬癌与髓样癌。①硬癌: 多见于乳腺,占乳腺癌的多数。肿物多为单发,质地较硬而有弹性。切面呈砂砾样。在黄色脂肪组织中可见灰白色不透明、条索状癌组织。乳房皮肤表面出现多个小陷窝,如“橘皮”状,大乳管周围的浸润引起“乳头凹陷”,这是晚期硬癌的特征。癌瘤侵犯胸前肌膜时,使肿物固定不能推动。镜下见癌细胞呈小堆与单行排列,向周围组织浸润,但难见有腺泡形成。间质非常丰富,并有胶原及玻璃样变性。癌较少发生溃疡,但常早期转移至腋窝淋巴结。②髓样癌: 多见于乳腺,位于乳腺深部,为局限性可移动结节。表面皮肤无“橘皮”样改变及乳头内陷,很少溃破。瘤结质软,部分呈囊性,切面灰白色,半透明,似淋巴组织或脑髓。镜下见丰富的癌实质,间质稀少。癌细胞为圆形或多面形,胞浆嗜碱性,核呈水泡状,核仁清晰。癌组织中常见广泛的坏死与出血。有的髓样癌在癌细胞间见广泛的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浸润,预后较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