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又名良性淋巴网状细胞病,是一种较轻的全身性感染,以局部淋巴结肿大和疼痛为其特征。病因可能是一种与鹦鹉病、淋巴肉芽肿同组的衣原体,但尚未完全证实。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有被猫抓、咬或舔的历史。猫自身并不显症状,仅由其排出的致病体传递给患者。潜伏期约10日。咬、抓处先出现原发病灶,为红褐色结痂性丘疹或结节,可成溃疡,多见于手或上肢,其次是面、颈部,于数周内逐渐愈合,不留疤痕。在原发病灶出现后3~12周,局部淋巴结肿大、微热、疼痛,以后可化脓。淋巴结炎症高潮时,原发病灶可再度出现红肿。全身症状一般轻微,多数有低热。病程约数周,少数持续数月之久。病程中偶有全身皮疹如多形性红斑、瘀斑及结节性红斑等,全身淋巴结及脾脏可肿大。严重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以及肺炎等并发症。若原发病灶发于眼部并随即出现耳前淋巴结炎,称为Parinaud综合征。实验室检查除血沉轻微增高外,很少有异常,多形核白细胞可能稍高。原发病灶及局部淋巴结的组织病理变化均有诊断价值,但均非特异性。早期为局灶性网状细胞增生形成的肉样瘤型肉芽肿,晚期出现脓肿或坏死区域,为上皮样细胞围绕,其最内层呈栅状排列,偶见郎罕细胞,上皮样细胞之外围为淋巴样细胞。
根据病史与局部症状易于诊断。若有以病人淋巴结脓液制成的抗原,可用0.1ml对疑似病例作皮肤试验,如在注射后48~72小时见到明显红肿,即为阳性反应,称为Foshay或Hanger-Rose试验。本病患者均为阳性,即使得病数年后仍易出现。本病应与化脓性淋巴结炎、结核性淋巴结炎、孢子丝菌病、淋巴肉瘤、结节病、何杰金病相鉴别。抗生素对本病治疗无效,淋巴结化脓有波动时可吸脓或引流。可试用强的松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