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猫抓病

猫抓病
 
摘要: 猫抓病又名良性淋巴网状细胞病,是一种较轻的全身性感染,以局部淋巴结肿大和疼痛为其特征。病因可能是一种与鹦鹉病、淋巴肉芽肿同组的衣原体,但尚未完全证实。

猫抓病又名良性淋巴网状细胞病,是一种较轻的全身性感染,以局部淋巴结肿大和疼痛为其特征。病因可能是一种与鹦鹉病、淋巴肉芽肿同组的衣原体,但尚未完全证实。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有被猫抓、咬或舔的历史。猫自身并不显症状,仅由其排出的致病体传递给患者。潜伏期约10日。咬、抓处先出现原发病灶,为红褐色结痂性丘疹或结节,可成溃疡,多见于手或上肢,其次是面、颈部,于数周内逐渐愈合,不留疤痕。在原发病灶出现后3~12周,局部淋巴结肿大、微热、疼痛,以后可化脓。淋巴结炎症高潮时,原发病灶可再度出现红肿。全身症状一般轻微,多数有低热。病程约数周,少数持续数月之久。病程中偶有全身皮疹如多形性红斑、瘀斑及结节性红斑等,全身淋巴结及脾脏可肿大。严重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以及肺炎等并发症。若原发病灶发于眼部并随即出现耳前淋巴结炎,称为Parinaud综合征。实验室检查除血沉轻微增高外,很少有异常,多形核白细胞可能稍高。原发病灶及局部淋巴结的组织病理变化均有诊断价值,但均非特异性。早期为局灶性网状细胞增生形成的肉样瘤型肉芽肿,晚期出现脓肿或坏死区域,为上皮样细胞围绕,其最内层呈栅状排列,偶见郎罕细胞,上皮样细胞之外围为淋巴样细胞。

根据病史与局部症状易于诊断。若有以病人淋巴结脓液制成的抗原,可用0.1ml对疑似病例作皮肤试验,如在注射后48~72小时见到明显红肿,即为阳性反应,称为Foshay或Hanger-Rose试验。本病患者均为阳性,即使得病数年后仍易出现。本病应与化脓性淋巴结炎、结核性淋巴结炎、孢子丝菌病、淋巴肉瘤、结节病、何杰金病相鉴别。抗生素对本病治疗无效,淋巴结化脓有波动时可吸脓或引流。可试用强的松治疗。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57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