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皮肤结核病

皮肤结核病
 
摘要: 皮肤结核病是结核病在皮肤上的表现。由于机体免疫力,结核菌的毒性和入侵途径的不同,可在临床上产生各种不同的类型。

皮肤结核病是结核病在皮肤上的表现。由于机体免疫力,结核菌的毒性和入侵途径的不同,可在临床上产生各种不同的类型。

流行病学 皮肤结核的患病率与其他脏器的结核相比是较低的。国外报道,占皮肤科门诊的0.1~8%,我国的发病率较低。据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的资料为0.11%(1975)。本病除社会因素外,似与地区有一定的关系,寒冷潮湿、日照时间短的地方较多。近年来发病率有显著变化,而且各型皮肤结核的比例也有明显改变。局限型自1947~1953年的81.2%下降至1972~1975年的52%,其中寻常狼疮减少38.4%,疣状皮肤结核减少一半,结核性溃疡则近年来已无发现。血源型皮肤结核在皮肤病初诊中亦在逐步下降,惟其下降速度不及局限型明显。

男女无显著差异,但某些病种多见于某一性别。如疣状皮肤结核70.8%发生在男性,寻常狼疮亦以男性占多数; 硬红斑则女性占极大多数。发病年龄大都(67.4%)在25岁以下,寻常狼疮和瘰疬性皮肤结核以儿童及青少年为多,丘疹坏死性皮肤结核和硬红斑好发于青年。病因和发病机理 引起皮肤结核病的病原菌大多为人型结核菌(70~80%以上),少数为牛型(5~25%)。结核菌的类型对皮肤结核的临床类型及其病程无关。大多数作者报道结核菌在局部皮肤结核病灶中毒性减弱。皮损中细菌数量很少,不易查到。但在结核性初疮或急性粟粒形结核中可见有大量细菌。

本病的感染途径有自我感染与外来感染两种。绝大多数皮肤结核由自我途径感染,有经血循环传播的,如丘疹坏死性皮肤结核和硬红斑; 有经淋巴液传播的,如瘰疬性皮肤结核; 有由血液传播而产生多发性瘰疬性皮肤结核的; 有由邻近病灶连续直接传播到皮肤的,如寻常狼疮; 有自我接种的,即通过自然腔道将结核菌带至腔口附近皮肤或粘膜,如肠结核患者的结核菌可被带至肛门周围皮肤而引起结核性溃疡。少数病例由于皮肤本身有轻微损伤,结核菌可直接由患者或结核菌污染的物质侵入皮肤产生原发性感染。大多数患者早已受结核菌感染,此外来感染系再感染,如疣状皮肤结核。

在人体各组织器官中,皮肤对结核的抵抗力最强。结核菌不易在皮肤繁殖的原因主要是皮肤温度低,含氧量少,血液循环较差,所以很少有原发性皮肤结核。结核菌进入人体后一般不引起症状,也无组织变化,但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产生病变。营养不良、贫血、不卫生等可使发病率增加。在其他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感等之后亦易得本病。

皮肤结核患者伴有其他脏器结核者约占1/3,其中肺结核最为多见,约占25%,但大都为非活动性。其次为淋巴结核、骨结核、眼及喉结核等。

病理 本病的病理改变与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的改变相同,有一定诊断价值。早期常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可找到结核菌。典型的组织病变须在损害成熟时才见到,表皮肥厚或萎缩均为继发性。各型皮肤结核的病理变化稍有不同,局限型者一般为结核性肉芽肿改变,由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中心可有干酪样坏死,外围绕以淋巴细胞浸润,组织中可查到结核菌。在疣状皮肤结核中,表皮的继发性变化明显,如有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改变。在血源型,特别是硬红斑和丘疹坏死性皮肤结核中,还有明显的血管变化,如闭塞性血管内膜炎和血栓形成,血管壁可有炎性细胞浸润,组织中不易查到结核菌。

临床表现 根据免疫、组织病理、感染途径等因素,临床表现可分类如下。

(1) 局限型: 主要由局部扩散,病损处易查见结核菌,呈典型结核的病理改变,病程缓慢。属于此型的有: 结核性初疮,疣状皮肤结核,寻常狼疮,瘰疬性皮肤结核,腔口结核性溃疡。

(2) 血源型: 主要经血行传播,病损内不易查见结核菌,病理改变除有结核病变外,并常有血管改变。皮损分布对称,发病较急。属于此型有: 急性全身性粟粒形结核,瘰疬性苔藓样皮肤结核,丘疹坏死性皮肤结核,硬红斑。

(3) 过去认为系血源型皮肤结核,但目前认为非结核性,而病因不明,暂无一定归属者有: 面部播散性粟粒状狼疮,酒渣鼻样结核疹,苔藓样结核疹。

结核性初疮 又名原发性皮肤结核,罕见,好发于幼儿面部、四肢及外生殖器。在感染后约8~10天,局部发生一红褐色丘疹,约2周后丘疹转变成结节,以后破溃形成坚实的溃疡,直径1~1.5cm大。在初疮周围有典型的狼疮样结节。无主观感觉。2~3周后发生淋巴管炎或局部淋巴结炎。在溃疡及局部淋巴结中可找到大量结核菌。以后溃疡或自愈而遗下疤痕,疤痕内有时尚呈现黄色结节,或持久不变,或绕以新生结节,颇似狼疮,或呈现疣状变化。其局部淋巴结有时可破溃而形成瘘管。结核菌素试验早期阴性,在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发生后转为阳性。

疣状皮肤结核 约占所有皮肤结核的4~5%。极大部分为成人,男子为多(70.8%)。系直接感染结核菌所致。常见于暴露部位,多见于手背及手指背部,其次为足、臀部、小腿等处。损害数目大都为单个,少数可多个。初起为黄豆大紫红色丘疹、质硬。丘疹逐渐向周围扩大,变成斑片。中央角层增厚,粗糙不平。以后呈疣状增生,有较深之沟纹分隔,加压时常有脓液从缝中溢出。在疣状增生的外围为浸润带,呈暗紫色,上复结痂和鳞屑,再外围为平滑红晕区。病程极慢,常多年不愈。愈合从损害中央起,疣状增生逐渐变平,鳞痂脱落,留下光滑柔软而表浅的疤痕。结核菌素试验弱阳性。

寻常狼疮 较常见,约占皮肤结核的50~75%。多发于青年及儿童。好侵及面部、臀部及四肢,亦可累及粘膜。基本损害为针头至黄豆大结节,质地柔软,褐红色,玻片压时呈棕黄色。损害向周围扩展,逐渐融合成片,边缘明显,可经年不愈; 或逐渐吸收而遗下菲薄、光滑的萎缩性疤痕,在疤痕及其边缘上又产生新的结节。如结节破溃形成溃疡,继以萎缩性和肥厚性疤痕,可致畸形。鼻软骨部分可穿孔,或因疤痕收缩使眼睑外翻,鼻孔及口腔缩小。自有效的抗结核药物问世后,这种毁容性狼疮已极罕见。发生于小腿者,久病后可伴象皮肿。狼疮也可累及上呼吸道及口腔粘膜。基本损害为结节,易破溃形成溃疡。溃疡一般疼痛不显著,浅表,易出血,基底有小颗粒。鼻腔狼疮患者,鼻中多痂,易出血,久后粘膜浸润肥厚,鼻腔阻塞导致呼吸困难,患者多用口呼吸。口腔溃疡最常见于牙龈、其次为硬软腭、再次为悬雍垂。病程慢性,如不治疗,可多年不愈。偶可发生癌变。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瘰疬性皮肤结核 约占皮肤结核的10~15%。多发于儿童。常由淋巴结核、骨结核或关节结核继发而来。好发于颈部,其次为腋下、腹股沟及上胸等处。初起为皮下结节,边界清楚,质硬,可自由活动,无显著压痛,其上皮肤正常。数月后结节增多、增大,与皮肤粘连,呈深红色,并逐渐软化产生干酪样坏死。以后穿破形成溃疡及瘘管,有干酪样物质和稀薄脓液排出,基底不平,带苍白色,有柔软的肉芽组织。其上之痂常薄而具韧性,呈红或褐色。边缘为潜行性,常不变色,有时则为瘘管内脓袋所膨胀而呈红色或紫红色。损害相继发生,往往可见结节、脓肿、溃疡、瘘管及疤痕等,排列成带状。疤痕不规则,高低不平。病程慢性,多年不愈。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腔口结核性溃疡 在有活动性内脏结核(肺或肠结核)的患者抵抗力降低时,结核菌可由自然腔道蔓延至皮肤粘膜(如口腔或肛门)。本病现极罕见。初起为针头大黄色或淡红色颗粒性结节,逐渐扩大,溃烂形成溃疡。直径可达1cm或更大。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基底有苍白色肉芽组织,常不平滑,其上有黄色小点。边缘潜行性,质软,周围绕以炎性红晕。溃疡浅,但结核菌甚多。病程慢性,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主觉显著疼痛。本病患者大都内脏结核严重,故常伴发热,预后不佳。急性全身性栗粒形结核 为全身粟粒形结核的一部分,罕见。全身有播散性、对称性、针头大、紫红到红褐色丘疹或丘疱疹,有时出血,可伴有水疱。结核菌素反应阴性。活组织检查可见血管栓塞中有大量结核菌。预后差。瘰疬性苔藓样皮肤结核 少见,常见于有淋巴结、骨或关节结核的儿童。损害为皮肤色、黄褐色或紫红色的针头大粟粒性丘疹,扁平或尖顶,呈毛囊性分布,有群集倾向。惯发于躯干。病程3~6周或稍久,以后自行消失。结核菌素试验为强阳性。

丘疹坏死性皮肤结核 多见于青年。皮损好发于四肢伸面,尤以关节为多,也可见于臀部及躯干,分布呈对称性,有群集倾向。损害初起为疏散分布的针头到绿豆大坚实丘疹,呈青红色或紫色。丘疹中央多发生坏死,很快干涸结痂,痂去后可见溃疡,愈后留下萎缩性疤痕。有些丘疹也可不经坏死阶段而自行消失,不留痕迹。单个损害约1~11/2月消退。损害常成群分批发出,春秋季多见。一般无自觉症状。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硬红斑 为血源型中较常见的一种,多见于青年女性,患者常伴有周围循环不良,如肢端发绀等。皮损惯发于小腿屈面,对称分布。初起为皮下结节,不高出皮面,质硬,数目常为数个,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呈暗红色或青紫色。可破溃形成溃疡,愈后留有疤痕,但也可自行消失。有局部酸痛、烧灼等自觉症状,并有轻度压痛。病程慢性,易复发。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面部播散性粟粒状狼疮 过去因其组织病理似结核样结构,认为是一种血源型皮肤结核,但近年来已被否定为结核性。好发于青年。皮损散在分布于面部,特别是腔口周围,无融合倾向。为圆形或椭圆形,初呈鲜红色以后为黄红色针头到绿豆大、柔软、略高出皮面的结节,中心有坏死。玻片压诊可见较显明的棕黄色半透明斑点。常群集于眼睑、口角及颊部,成批发出,日后可自行消失,愈后往往留有色素萎缩性疤痕。结核菌素反应阴性或弱阳性。病损处找不到结核菌。本病可自行消退,而抗结核治疗无效。有认为系与酒渣鼻痤疮相似的对皮脂腺脂质的一种不寻常的肉芽肿样反应。

酒渣鼻样结核疹 过去认为其组织象结核样结构为结核疹,但后来发现一般酒渣鼻皮损亦可有结核样结构。本病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结核菌素试验结果不定。目前认为本病即酒渣鼻。

苔藓样结核疹 损害突然出现,对称分布,主要位于四肢,也可泛发全身。为疏散的豌豆大褐紫色扁平丘疹,有时上附细微粘着性鳞屑,伴有毛细管扩大。损害有群集倾向,也可呈环状。消退后留有褐色斑,但无疤痕。组织象示结核样结构,但结核菌素反应阴性。目前归属不明,有认为更接近于肉样瘤病。

诊断 根据皮损特点以及病理组织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等,不难诊断。诊断结核性初疮应与梅毒性下疳、孢子丝菌病和着色霉菌病等鉴别,本病可从溃疡及局部淋巴结中找到大量结核菌。疣状皮肤结核应与寻常疣鉴别,后者损害较小,干燥,无炎症反应。寻常狼疮应与盘状红斑狼疮鉴别,后者为鲜红色红斑,上附粘着性鳞屑,并有毛囊口扩大及角质栓塞,基本损害无结节,玻片压诊试验阴性。瘰疬性皮肤结核应与放线菌病鉴别,后者瘘管中流出带有硫黄色颗粒的脓液,镜检可找到放线菌。腔口结核性溃疡应与口疮溃疡鉴别,本病伴有活动性内脏结核,溃疡很痛,可找到结核菌。丘疹坏死性皮肤结核应与结节坏死性皮炎鉴别,后者损害多形性,除丘疹外尚有大疱、脓疱,有时可有紫癜。硬红斑应与结节性红斑及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鉴别。结节性红斑起病突然,皮损主要位于小腿伸面,为数目较多而较小的浅在鲜红色结节。有明显疼痛和压痛,可伴发热和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的结节为杨梅大,极少破溃及相互融合,可有疲乏困倦、不适、食欲不振等。

治疗 主要用异烟肼类药物、链霉素、对氨水杨酸等抗结核药物治疗。对局限型效果较好。寻常狼疮一般在2周内即有好转,溃疡型特别是侵及粘膜的则好转更快,1周内即见缩小。血源型疗效较差,且易复发。复发与病期及治疗总量有关。病期短的、治疗总量大的,不易复发。

异烟肼对各型皮肤结核均有良效,可单独应用。成人口服每日3次,每次100mg。异烟腙作用与异烟肼相似,但毒性低,副作用少。成人口服每日2~3次,每次0.5g。大部分皮肤结核单用异烟肼或异烟腙治疗即可,一般在2~6月皮损消失,少数病人需6个月以上。

链霉素对各型皮肤结核皆有效,因易产生耐药性,且副作用大,所以,一般在异烟肼无效时再考虑与其他抗结核药物同用,而不单独应用。成人每日1g,分两次肌注,30日后可每周用两次。总量约60g或更多。对氨水杨酸常与其他抗结核药物合用,对瘰疬性皮肤结核有良效,成人每日口服8~12g,分4次服用,一疗程为60~90天。维生素D2治疗寻常狼疮有效,常与其他抗结核药物合用。剂量由每日5万单位开始,在1周内逐渐增至10万单位,以后每日10万单位,可连续服4~6月或更久。有活动性内脏结核、肝、肾疾患、高血压、溃疡病者禁用。

以上为“第一线”药物,最常用者为异烟肼或异烟腙,可单独服用,或与链霉素、对氨水杨酸、维生素D2等合并应用。应用上述药物而疗效不著时,可选用“第二线”药物,与上述1至2种药物合并应用。如利福平,每日早饭前1小时服0.45g; 环丝氨酸,每日0.5~1.0g,分2~4次,饭后服; 吡嗪酰胺,每日1~2g,分3次服;乙硫异烟胺, 每日0.~0.8g,分3次, 饭后服。

中医药方面,瘰疬性皮肤结核可服内消瘰疬丸,每日2次,每次9g; 或夏枯草膏,每日2次,每次15g。寻常狼疮和疣状皮肤结核可同时配合局部药物治疗,如5~20%焦性没食子酸软膏或5%异烟肼软膏。皮损局限者可考虑外科手术切除。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591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