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三种化合物,它们是2-甲基吡啶的衍生物,都具有吡哆醇的活性,其构造式为:
维生素B6化学结构式
注: 吡哆醇R为CH2OH
吡哆醛R为CHO
吡哆胺R为CH2NH2
这三种化合物为无色结晶,溶于水与乙醇,对热稳定,但为碱和紫外线分解。
维生素B6在小肠内易被吸收,经磷酸化后,以辅酶形式分布于动物组织中。其主要代谢产物为4-吡哆酸,经尿排出。
生理功能 维生素B6在体内迅速转变成吡哆醛磷酸盐,这一化合物在氨基酸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下列各种酶的辅基:
(1)转氨酶: 可将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氨基转移到α-酮酸,合成氨基酸。如可将谷氨酸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产生α-酮戊二酸与丙氨酸。
(2)脱羧酶: 可将谷氨酸、酪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及某些氨基酸的衍生物如羟色氨酸等脱去羧基,转变成生理上有重要意义的胺类化合物,如5-羟色氨酸脱羧基后形成5-羟色胺等。
(3)犬尿酸酶: 维生素B6缺乏时,从色氨酸转变为尼克酸的径路中,于3-羟犬尿酸阶段受阻,从尿中排出黄尿酸,根据这一生化反应,可用黄尿酸的排泄来鉴别机体内维生素B6是否缺乏。
(4)脱氨酶: 丝氨酸、苏氨酸等含羟基氨基酸脱氨后形成α-酮酸和NH3。
(5) 脱硫水化酶: 半胱氨酸经此酶作用后,形成丙酮酸、H2S和NH3。
此外,由亚油酸转变为花生四烯酸、CoA的生物合成、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1-磷酸、琥珀酰CoA与甘氨酸形成σ-氨基-γ-酮戊酸等体内代谢均需要吡哆醛磷酸盐,而最后一个作用是正铁血红素合成的第一步。
人缺乏维生素B6可产生贫血,属于小红血球血红素不足型。
人体需要量与食物来源 每公斤体重口服色氨酸100mg后测定尿中黄尿酸的排出量,可衡量体内维生素B6的营养状况,6h内排出量低于25mg,24h内排出量低于75mg者可认为正常,否则为缺乏或不足。血清转氨酶活性有时被用来检查体内维生素B6的营养状况。但转氨酶活性的个体之间的差别很大,且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故血清中GOT、GPT的活性不宜用作鉴别维生素B6营养状况的指标。
成年人每日摄入量不足1.25mg者可能产生缺乏症状。我国尚未制订维生素B6的供给量。一般认为每日膳食中维生素B6的供给量,成年男子为2.2mg,成年女子为2mg,孕妇2.6mg,乳母为2.5mg,婴幼儿、儿童少年半岁以内0.3mg,1岁以内0.6mg,1~3岁0.9mg,4~6岁1.3mg,7~10岁1.6mg,11~14岁1.8mg,15~18岁2.0mg。
维生素B6广泛存在于各类食品中,一般膳食不致缺乏此维生素,全麦粉的含量为0.4~0.7mg%,精白粉为0.08~0.16mg%,蔬菜含量也不低,如胡萝卜0.7mg%,菠菜0.22m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