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脂肪酸属有机酸类,包括甲酸、乙酸、丙酸等。
甲酸中毒 甲酸(HCOOH)又称蚁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分子量46.03,比重1.22,沸点100.7℃。可溶于水、乙醇、醚及氯仿。用于甲酸酯、防腐剂的制造及纺织、印染、皮革、橡胶、肥皂、香料、电镀等工业。
甲酸气体对眼、鼻、口腔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轻者可发生流泪、流涕、喷嚏、咳嗽、咽喉痛、声音嘶哑等症状。重者可发生结膜炎、眼睑水肿、鼻炎和支气管炎,甚至可发生急性化学性肺炎。5~7%的甲酸对皮肤有损害,能使皮肤产生剧烈的烧灼感、疼痛,重者起疱,造成灼伤,发生溃疡。浓甲酸口服后,可腐蚀口腔及上消化道粘膜,引起呕吐、腹泻及胃肠出血,并可引起肾脏损害。口服致死量约为30g。
乙酸中毒 乙酸(CH3COOH)又称醋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分子量60.05,比重1.049,沸点117.9℃。可溶于水、乙醇及醚。用于染料、食品、树脂、乙酯、制药、人造皮革等工业。
乙酸气体对粘膜的刺激性较甲酸稍弱,刺激眼及上呼吸道,可引起结膜炎,鼻咽粘膜发干或大量流涕,或有咽部疼痛。大量吸入浓乙酸(即无水乙酸,俗称冰醋酸)可发生全身性中毒,如呕吐、血性腹泻、溶血,甚至休克。口服致死量为20~50g。皮肤接触80%以上浓乙酸可造成严重灼伤,偶可见到皮肤过敏反应。在高浓度(400mg/m3) 乙酸环境下长期工作者,可有手部皮肤变黑、过度角化、结膜炎、咽炎、牙酸蚀症,甚至可出现支气管炎和贫血。
丙酸危害 丙酸(CH3CH2COOH)为无色液体。分子量74.08、比重0.99,沸点140.9℃。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主要用在有机合成、树脂工业及制造某些酸类时用作霉菌生长抑制剂。皮肤、粘膜接触浓丙酸液体时出现腐蚀作用,但其稀溶液的毒性和刺激性都很小。其钠盐可放在爽身粉中以杀灭霉菌。
对症治疗为主。可用2%碳酸氢钠洗眼及4~5%碳酸氢钠雾化吸入。
车间空气中阈限值: 甲酸为9mg/m3,乙酸为25 mg/m3(TLV-TWA,美,19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