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虫病又称蠕螨症。毛囊虫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雄虫长0.3mm,宽0.04mm,雌虫较小,各有头、胸、腹三节。头部扁小,腹部细长,胸部腹侧面有四对短足,尖端有三钩,腹部作长枪状,常栖居在扩大的皮脂腺排泄管内,如鼻翼、鼻唇沟、颏、颌等部位而并不产生皮肤病,也有人认为可以产生面部充血。呈酒渣鼻样损害者,主要见于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青壮年,男性较多。表现为鼻尖及鼻翼两侧皮肤弥漫性潮红,有散在集簇之针头至粟粒大的红色丘疹或脓疱,上有鳞屑或结痂,成批发生,经久不愈。自觉瘙痒及烧灼感。遇热、饮酒或吃辛辣食物则症状加剧。这种皮损亦可累及额、颊、颏部。在皮损局部,在75%酒精常规消毒下,用无齿镊压、刮,将压出物或其痂皮放在载玻片上,加上生理盐水或5%氢氧化钾溶液一滴,加盖玻片,稍压之。用低倍镜观察,可找到病虫。但在临床上根据这些症状,虽亦可找到毛囊虫,能否诊断为一独立性皮肤病尚未肯定。局部杀虫药如苯甲酸苄酯乳剂,每日二次外涂,以及5%沉淀硫黄,5%过氧化二苯甲酰洗剂外用,可使毛囊虫在3天左右死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