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盘尾线虫简称盘尾丝虫,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可引起盘尾丝虫病,又称致盲丝虫病或河盲症,在拉丁美洲又称Roble病。
成虫线样,乳白色,半透明;角皮具螺旋形环状横纹;两端钝圆;口周围有8个小的亚中乳突,围成两圈,另有1对较大的椭圆形侧乳突。雌虫较大,长335~500mm,宽0.27~0.4mm。阴门位于食道后端稍后处。雄虫长19~42mm,宽0.13~0.4mm;尾部向腹侧卷曲; 肛殖孔前后
乳突的数目、大小、位置均不规则;长、短交合刺各1条。微丝蚴长150~368μm,宽5~9μm,无鞘,细胞核不达尾顶端,尾部无核处长10~15μm,较其它人体丝虫的无鞘微丝蚴为长。神经环、排泄孔、排泄细胞、G细胞及肛孔自前向后的相对位置(%)分别在26、35、36、72及90处。
5种人体微丝蚴头尾形态
1. 盘尾 2. 罗阿 3. 常观 4. 链尾 5. 奥氏
盘尾丝虫病流行于非洲西部和中部以及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拉、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巴西等地,亚洲的也门也有局部流行。估计患病人数共约2000万,其中1900万左右在非洲。传播媒介为蚋,在非洲主要有憎蚋(Simulium damnosum)、洁蚋(S. neavei),在中、南美洲主要有金蚋(S. metallicum)、淡黄蚋(S. ochraceum)及Simulium callidum。蚋的孳生地是水位落差较大的激流,蚋幼虫孳生在流水中。成蚋栖息于河流附近的阴凉处如灌木丛中,白昼野外吸人、畜血。故本病流行于适宜于蚋孳生的河流及其支流的近河岸地区。微丝蚴被吸入蚋体内,幼虫在蚋胸肌内发育,经7天左右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并移行至蚋的口器。当蚋再吸血时,感染期幼虫自蚋口器逸出,进入皮肤而使人感染。幼虫在人体内约经1年发育成熟。成虫寿命约11年。盘尾丝虫主要寄生于人体,自然感染偶见于黑猩猩。
成虫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微丝蚴除存在于成虫附近的结缔组织外,可移行至其它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皮肤淋巴管以及眼球,偶或出现于血液及尿中。成虫和微丝蚴均有致病作用,尤以微丝蚴寄生于眼部,后果更为严重. 其病理及临床表现可分为3个方面: ①成虫所致的皮下结节:成虫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中的淋巴管汇合处,引起局部的细胞反应并在其周围逐渐发生纤维化包围。每个结节内至少有雌雄虫1对,虫体周围有嗜酸粒细胞、浆细胞及少数巨细胞。结缔组织包围虫体,形成结节。结节直径5~25mm或更大,形如脂肪瘤但较坚实,不痛,局部皮肤有瘙痒,并有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结节数一般3~6个,也有多至126个者。结节的常见部位,在非洲为腰臀部、躯干及下肢大关节附近;在美洲为头部及躯干上部。②微丝蚴所致的眼部损害: 微丝蚴可经皮下组织移行入眼球,侵犯角膜、虹膜、脉络膜、视网膜,也可累及晶体、玻璃体或到达视神经附近。活微丝蚴的机械性损伤和病人对微丝蚴代谢分泌物和死亡微丝蚴裂解物的变态反应,造成局部的炎性病变,严重影响视力乃至失明,后果严重。在非洲一些盘尾丝虫病高度流行的农村,男性成人因眼部受害失明而丧失劳动力者可高达30~50%。③丝虫代谢物所致的皮肤过敏反应: 表现为皮肤发热、水肿及皮疹,有瘙痒或痛感,可自行缓慢消退,但可一再复发。此种反应在非洲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局部受损皮肤初时呈丘疹状,有时带有异常的色素沉着,即中心无色素,周围为深色斑,最后可发展为厚皮症; 在美洲则多见于头面部,初时为片状紫红色斑,久后则皮肤失去弹性,并起皱萎缩,呈未老先衰的面容。据媒介蚋类和致病性的差异,非洲和美洲的盘尾丝虫病可能属于两种不同的地理株。
本病晚期根据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但早期病原学诊断检查微丝蚴至为重要。检查的方法是用特制的取皮铗刀在皮下结节附近处,铗取直径为2~3mm的无血皮片(有血时易与血液微丝蚴相混),或用针尖插入皮肤后提起使成一锥形隆起,再用刀片割取一无血皮片,将皮片标本置于滴有生理盐水的玻片上,用针尖将皮组织略加撕开,静置15~30分钟后,镜检微丝蚴。早期病人皮下结节不明显,则选取皮片的部位,在非洲可在髂嵴或腓肠肌处,在美洲可在三角肌处或头部。皮下结节活检可找到成虫,但失却早期诊断意义。免疫学诊断不常用,因同种抗原来源不易,异种抗原仅具参考价值。口服海群生50mg进行Mazzotti试验,数小时内出现皮肤奇痒和红斑者为阳性,但此试验对重感染者反应较剧,故不列为常规。
本病的治疗用药有:①海群生:仅对微丝蚴有效,对成虫无作用,故不作为根治药。重症患者服用海群生后,由于大量微丝蚴迅速死亡裂解,可致严重过敏反应如剧烈皮肤瘙痒、水肿发热、头痛,甚至休克、死亡,抗组织胺药或皮质类甾醇药可减轻反应。在海群生作用下,微丝蚴可从皮肤经淋巴入血液,并进入尿、痰、腹腔液及脑脊液。抹海群生涂剂可使皮肤内微丝蚴显著减少,方法为以2%海群生溶液涂敷于除头皮外的全部皮肤,每天1次;连续7天后改为每周1次,连续7周。此法副作用较轻,但仍有1/3病例有皮肤丘疹、发热、全身不适等。②苏拉明:对盘尾丝虫成虫有效,方法为10%苏拉明钠溶液缓慢静脉注射,成人每次1g,每周1次,连续5~6周。本药毒性较剧,开始时宜先注射0.1~0.2g作为试验治疗。其副作用有肾脏刺激,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热、虚脱以及剥脱性皮炎等,宜慎用。手术切除皮下结节较易,但不能根治,可应用于头部皮下结节,以减轻眼部受累。结节少时,手术切除效果较好。
预防原则是:①普查、普治病人,以控制传染源;②开发河岸,清除河岸灌木丛,用杀虫剂杀灭蚋幼虫; ③对进入流行区从事野外工作人员涂敷昆虫驱避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