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劳动卫生 >>铍病

铍病
 
摘要: 铍(Be)为灰白色轻金属。原子量9.012,比重1.84,熔点1278±5℃,沸点2970℃。自然界中铍主要存在于绿柱石 (3BeO、Al3O3、6SiC2) 中。常见的铍合金为铍铜、铍铝、铍铁合金。

铍(Be)为灰白色轻金属。原子量9.012,比重1.84,熔点1278±5℃,沸点2970℃。自然界中铍主要存在于绿柱石 (3BeO、Al3O3、6SiC2) 中。常见的铍合金为铍铜、铍铝、铍铁合金。常见的铍化合物为氟化铍、氧化铍、氢氧化铍、硫酸铍、硝酸铍、氯化铍等,其中氟化铍、硫酸铍等较易溶于水。铍常用于原子能、航天、航空、电子等工业。

铍在生产环境中主要通过呼吸道或经有损伤的皮肤吸收。少量铍可通过污染的水由肠道吸收。进入体内的铍可与蛋白质结合,并转运至肝、脾、骨骼中; 不溶性铍可滞留于肺脏。铍可经肾及肠道排出,排出量与接触量有关,排出速度因化合物的溶解度而异。但一般较慢,甚至脱离接触后10~20年,体内仍能测出铍。

铍具有明显的全身毒作用。急性毒作用可引起呼吸道粘膜的刺激性炎症以及内脏器官广泛的坏死灶。慢性毒作用的主要病变器官是肺,出现特殊的非干酪化肉芽肿,并逐渐形成肺部纤维化。发病机理不甚明瞭。铍在体内可扰乱某些酶的活性,特别是抑制由镁离子激活的酶,如碱性磷酸酶、磷酸葡糖变位酶、透明质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的活性; 对琥珀酸氧化酶系统则有激活作用。铍可抑制DNA复制而干扰蛋白质代谢。近年来已证实铍具有致敏原作用,可使人体发生变态反应,与迟发型变态反应有明显的关系。铍的发病与一般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不同,接触铍量甚低也可发病。因此铍病的发病原理具有明显的免疫学特性。

吸入高浓度的铍烟雾,可引起急性铍病,病程由数天到数周不等,依浓度及化合物溶解度而异。高浓度、高溶解度的铍化合物吸入后,发病较快,主要临床特征是急性化学性支气管炎和化学性肺炎,重者出现肺水肿及肝脏损害。患者主要表现有极度乏力、低热、咽痛、鼻干、鼻衄、咳嗽、胸闷、气短、胸骨后痛等。肺部有干、湿性啰音。胸部X线片示两肺片絮状阴影。中毒性肝损害时出现黄疸及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病程多为1~4周。

长期吸入铍可引起以肺部结节病变为主的全身病变,称为慢性铍病。该病潜伏期较长,可达1~10年。发病开始常表现为无力、体重减轻、咳嗽、胸闷、胸痛、气短。肺部有干、湿性啰音。肺部X线片可见两中下肺为主的密集的粟粒状阴影如细砂样;也可出现直径3~4mm的结节状阴影; 可同时伴有索状、网状阴影以及肺门增大。实验室检查常有γ球蛋白及IgG、IgA增高,且与病变程度相平行。严重患者可出现肺弥散功能障碍、肺心病、呼吸功能衰竭,有时并发气胸。约有10%的铍病患者可同时并发肾结石。

铍的急、慢性毒作用均可引起皮肤损害。接触铍烟尘后1~2周内可发生接触性皮炎,多出现于暴露部位,呈红斑、丘疹或丘疹水泡。停止接触后2周内可自愈。铍污染破损皮肤可引起“鸟眼状溃疡”不易愈合,在假性愈合后,可形成皮肤肉芽肿。

铍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密切的铍接触史、临床症状以及典型的肺部X线表现。急性铍病应与一般肺炎鉴别。慢性铍病需与结核病、结节病、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纤维化以及肺癌等鉴别。细胞免疫体外检查法,如用铍刺激培养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MIT)等可作为鉴别诊断的手段。铍的皮肤斑贴试验亦可作为参考,但有时可加重病情。活体组织以及体液、尿液中测出较多的铍,有助于诊断。

急性铍病时要注意卧床休息。吸氧,服用强的松15~20mg/日,以及其他对症治疗,一般4周左右肺部炎性阴影可逐渐消失。慢性铍病除一般支持疗法外,也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开始剂量强的松15~20mg/日,1~3个月,病情稳定后逐渐减为维持量5~10mg/日,较长期使用,应密切注意药物副作用。

预防铍病必须使铍的生产工艺达到密闭化、机械化,尽可能远距离操作或自动控制。以湿式作业代替干式作业,防止铍粉燃烧等。

车间空气中铍及其化合物最高容许浓度为0.001mg/m3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341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