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肿瘤学 >>激素失调与恶性肿瘤

激素失调与恶性肿瘤
 
摘要: 在正常情况下,各种激素在体内维持着动态平衡。内分泌失调能使某些激素持续作用于敏感组织。这种异常的慢性刺激可导致细胞的增殖与癌变。

在正常情况下,各种激素在体内维持着动态平衡。内分泌失调能使某些激素持续作用于敏感组织。这种异常的慢性刺激可导致细胞的增殖与癌变。有致癌作用的激素通常都能促进组织细胞的生长,如雌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催乳激素等。动物实验证明,激素失调能诱发甲状腺、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卵巢、睾丸,以及宫体、宫颈、阴道、乳腺等组织和器官的肿瘤。激素诱发肿瘤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且常要求有一定遗传背景及环境因素作为发病条件。此外,激素也可起促癌作用,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器官移植受者的免疫作用时,会使其肿瘤的发病率增高。有人随访6,000例肾移植受者,发生淋巴瘤的危险性为正常人的35倍,以网织细胞肉瘤为多,表明皮质激素与其他免疫抑制药能促进肿瘤的发生。垂体与甲状腺之间激素的不平衡,如应用低碘食物、给与致甲状腺肿物质、放射性碘等方法,降低甲状腺的功能,通过反馈原理使逾量的促甲状腺素不断作用,结果可引起实验动物的甲状腺组织增生及形成肿瘤。垂体前叶的嫌色细胞增生也可能发展为垂体肿瘤,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也是人类甲状腺瘤的病因之一,但在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常较高。在激素失调诱发肿瘤的实验研究中,可将卵巢移植到阉割动物的肝门静脉系统,由于肝脏改变卵巢激素的活性,造成垂体与卵巢间内分泌失调,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增加,使移植的卵巢组织受刺激而形成粒层细胞瘤、黄体瘤、卵泡膜细胞瘤或管状腺瘤。卵巢经放射线作用降低激素的分泌,使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增加,也可引起卵巢肿瘤的发生;而对照实验维持卵巢激素于一定水平,就不发生这些肿瘤。在移植卵巢的实验过程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1968)曾系统测定垂体和血清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垂体促性腺激素的总量、垂体和血清中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激素都先后急剧增加,随后逐渐降低。影响丘脑下部的药物如萝芙木(利血平)能抑制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阻止移植卵巢的生长;而丘脑下部弓状核的破坏,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降低垂体促卵泡激素的含量,也抑制卵巢肿瘤的发生; 说明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的增加是这些卵巢肿瘤发生的原因,而丘脑下部起重要的制约作用。

激素与乳腺癌 在缺乏促进乳腺生长的垂体和卵巢激素时,乳腺就不发育,也不发生肿瘤,因此激素成为发生乳腺癌的一个必要因素。80多年前,Beatson切除两例绝经期前乳腺癌患者的卵巢,使肿瘤明显缩小。以后证明绝经期前因病切除双侧卵巢的患者,其乳腺癌发病率下降75%;乳腺癌患者经卵巢切除术后,约35%获得疗效。前列腺癌患者,长期接受雌激素治疗发生女性型乳房,有的可引起癌变,提示雌激素在乳腺癌病因中的意义。流行学的资料表明,北美和西欧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高;在30岁以前初产者发病低,而35岁以上者发病较高,初产的年龄早,有保护性作用;月经初潮早与绝经期晚者发病亦高,产次和哺乳无明显影响。MacMahon等(1973)推想,月经初潮后卵巢雌激素水平高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其中雌酮(estrone,E1)与雌二醇(estradiol,E2)有致癌作用;由E1和E2代谢形成的雌三醇(estriol,E3),其雌激素作用较弱,但能和E1和E2竞争细胞内蛋白质受体的结合,起对抗作用。由于妊娠期胎盘分泌大量雌激素,尤其是E3,所以受孕起保护作用。北美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比亚洲妇女高5~6倍,测定月经周期尿中雌激素水平,以E3/E1+E,值为E3指数,北美妇女最低。亚洲青年妇女较高,夏威夷青年妇女居中。符合上述看法;但E3指数受年龄、体重、甲状腺功能等影响,在同一妇女人群中变动较大。亦有人怀疑E3的作用,认为它是2-羟雌酮作用的误解。测定乳腺癌患者的年轻女儿的血浆雌激素与催乳激素浓度,均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的水平。另有从遗传角度分析西方妇女乳腺癌患者及其亲属,发现决定16-羟基酶活性的基因有缺陷,难于将E1和E2转化为E3

膳食中总热量和脂肪的增加,能降低月经初潮年龄,增加垂体和卵巢激素的分泌,这是从日本移民到美国后第二代女子所得到的资料。尿中雌激素的增加以及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高与肥胖也相关。高蛋白质膳食能提高肾上腺皮质的作用,绝经期后的雌激素主要来源于肾上腺皮质。脂肪组织能将皮质激素雄甾烯二酮芳香化而转变为雌酮(见图)。

在诱发动物乳腺癌的实验中,垂体催乳素起重要作用。如用α-二羟基苯丙氨酸(α-dopa)等药物抑制催乳素的释放,或切除大鼠的垂体,使无催乳素参与,雌激素即不起致癌作用。对有些切除了卵巢和肾上腺尚无反应的乳腺癌病人,切除垂体后得到缓解,表明垂体激素对乳腺癌有影响。人的催乳素对乳腺组织有刺激作用,但它在致癌机理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在良性和恶性乳腺肿瘤病人的血和尿中,雄激素及其代谢物的水平均降低,增强了雌激素的作用,且这些改变在发病前几年就已出现。关于甲状腺激素对乳腺癌发病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碳标记的雌二醇较多转变为2-羟雌酮及2-甲氧雌酮,乳腺癌的发病率下降,而在甲状腺功能不足者,尿中E1及E2含量增加,较易发生乳腺癌。总之,就激素而言,不能强调一种激素的单独作用,应考虑较多激素对乳腺的交互作用。

雌激素的主要来源


激素与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多发于肥胖、不育、绝经期晚的妇女,在双侧多囊性卵巢或Stein-Leventhal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中也较为多见,表明内膜癌的发生和内分泌失调有密切关系。卵巢功能性肿瘤如粒层细胞-卵泡膜细胞瘤,尤其是绝经期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的持续作用可发生宫体的腺瘤性增生、原位癌和腺癌。长期应用雌激素能引起子宫内膜腺瘤性增生,为内膜癌的癌前病变。Antunes等(1979)分析451例子宫内膜癌病人与885例相应对照,证明绝经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发生内膜癌的比对照组多6倍,用雌激素5年以上者高15倍。子宫内膜受雌激素的长期持续作用,缺少孕酮的周期性调节,可能是发生内膜癌的病因。

激素与阴道,子宫颈的腺癌 孕妇用雌激素治疗先兆流产者,其年轻女儿有的发生下生殖道透明细胞腺癌。1966~1977年美国登记了30岁以下的阴道和子宫颈腺癌330例,以14~22岁最多见,平均年龄为19岁。母亲于妊娠期肯定服用己烯雌酚,己烷雌酚或双烯雌酚者约占65%,时间在妊娠期的前14周,而在18周以后服用者,其女儿无腺癌发生。母亲于妊娠早期服用的雌激素,能通过胎盘引起胎儿(0.014~0.14%)生殖道细胞的癌变,经很长潜伏期,至青春期受性激素作用而发病,癌变多在阴道,或子宫颈与阴道; 男孩则可能有不正常的附睾与睾丸。

激素与肝肿瘤 口服避孕激素能引起肝损伤与肝功能改变。自Baum(1973)报告7例青年妇女因服避孕药发生良性肝肿瘤后,到1977年已逾100例,避孕药主要为炔雌甲醚、炔雌醇。发生肝腺瘤者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但个别病例服药不到一年。停药后病变可消退,少数出现多灶性肝瘤,或发展为肝细胞癌。近有应用雄激素后发生肝肿瘤的报道。儿童给大剂量雄激素治疗Fanconi综合征及再生不良性贫血,能引起肝细胞癌。成年男性由于性功能低下、垂体功能减退或隐睾症等而长期应用雄激素,亦有发生肝癌者。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065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