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自限性炎症皮肤病,临床特点为多数大小不等带圆形或椭圆形玫瑰红或黄红色鳞屑斑,其长轴与皮纹一致,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心端。原因未明。复发罕见。皮损出现前,部分病人可有轻度不适、低热、头痛、咽痛、肌肉及关节酸痛、颈及腋下等处淋巴结肿大等。约有50~70%病人在全身皮损出现前,常先在胸、腹、大腿等部出现一个直径2~3cm或稍大的黄红色斑疹,略呈椭圆形,表面复有灰白色细薄鳞屑,称为先驱斑或母斑。经1~2周后,全身开始出现多数皮疹。继发疹初发时为帽针头或稍大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疹,可逐渐扩大如指盖大小。皮损颜色可因肤色不同而呈鲜红,玫瑰红或黄红色。发于胸背者与肋骨走向平行。边缘不整,略呈锯齿状,表面附有环状糠样鳞屑。中心呈细薄皱纹纸状。皮损开始系逐渐发生,数目不多,继而猝发多数。约经2~3周后,皮损停止发生,再持续2~3周后,逐渐消退。消退时先自中央开始退色,同时出现鳞屑,颜色由红黄色渐转为褐色、淡褐色而消失,边缘炎症消退较迟。可形成环状,全病程一般为6~8周左右或更久。经过中除少数渗出型者可发生轻微渗出结痂外,一般干燥,不伴发全身症状,较少反复及再发。自觉轻度瘙痒。好发于胸、腹、肩胛、四肢近端屈侧等部,对称分布,有时可延及颈部、腋窝边缘及背部,但颈部以上头面部、四肢自膝、肘以下以及手足部较少。粘膜偶见出现。
本病多见于春秋季节,好发于青壮年。老年及婴儿较罕见。性别无大差异。少数玫瑰糠疹患者可呈非典型性发疹,有的局限于某一部位或集于母斑周围,有的母斑形状巨大,可达掌心或更大。在小儿,早期皮损可呈丘疹型或荨麻疹样,外界刺激后更为显著,数日后可移行为典型斑状皮损。有的典型皮损中可发生小疱、脓疱或渗出、痂皮、紫癜,或呈银屑病样,扁平苔藓样、毛囊型者。此外,尚有一种环状边缘性玫瑰糠疹,主要见于成人,皮损数目少而大,常局限于身体一部,特别多见于腋窝或腹股沟,倾向融合,可持续数月。本型可伴随典型皮损,但常单独出现。
组织病理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表现,表皮有轻度角化亢进,角化不全,棘层轻度肥厚,并常有海绵形成,角层或棘层内可有小疱形成。真皮上层有以淋巴细胞和一些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炎症细胞可侵入表皮,形成Munro小脓肿。
需与本病鉴别的有: ①泛发性体癣,炎症较明显,边缘除鳞屑外可见有小疱,镜检可查见霉菌。②药物性皮炎,可出现玫瑰糠疹样,有用药史,皮损部位广泛,不限于躯干及四肢近心端,停药后易于消退。
对症治疗,在急性进行期炎症著明时,可静注0.25%盐酸普鲁卡因或1%硫代硫酸钠10ml,每日一次; 或肌注维生素B12 100mg,每日一次。瘙痒较著者,酌服抗组胺药。急性炎症减轻后或顽固性者可以紫外线照射,用红斑量,2~3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可缩短病程,改善症状,但对渗出型者疗效较差,炎症著明时勿用。此外,亦可用丙种球蛋白或恢复期血浆,或酌用糠浴。局部疗法宜缓和、消炎、止痒。一般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或5%硫黄乳剂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