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球孢子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土壤中繁殖,易于大量培养;孢子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经常发生实验室感染;非流行区人群对它普遍易感;患者失能期长; 目前尚无实用的菌苗,WHO顾问组把它列为可能的失能性生物战剂。
粗球孢子菌为双相型真菌。在培养基及土壤中为霉菌型,形成菌丝及筒状关节孢子;在人和动物细胞内为酵母型,不发芽,而靠形成内孢子来繁殖。新逸出的孢子,中央有浓染的单核,周围有双层轮廓的细胞壁。这种孢子逐渐膨大,由于胞浆和核不断分裂形成几个到几百个直径2~3μm的内孢子。这种含有许多内孢子的小球体(图1),直径最后可达50~60μm。小球体破裂后放出内孢子,每个内孢子侵入附近细胞又发育成新的小球体。小球体随痰或脓排出,在含糖培养基上,25℃下数小时后即开始形成菌丝,以后菌丝逐渐形成纵隔和关节孢子(图2)。关节孢子有厚壁,直径2~5μm,呈圆桶形或椭圆形,形成链。半数孢子有双核,是形态学诊断的重要特征。
图1 粗球孢子菌小球体
本菌属于专性需氧菌,在pH3.5~ 9.0下均能生长,营养需求不高。在固体培养基上产生棉花样菌落,初为白色后变为棕色。鉴定主要依靠接种小鼠,观察是否能形成典型的小球体,同时检查小球体在培养基上能否形成菌丝和关节孢子,关节孢子感染性强,对干燥及温度抵抗力强,50℃2周方可全部灭活,在-15℃到37℃条件下,最少能存活6个月。高相对湿度有利于关节孢子的活存。小球体和内孢子抵抗力弱,但在血液或脓液中能存活数周。紫外线对关节孢子有杀灭作用,地表温度60℃时日光照射5小时可灭活。本菌在土壤表面可被日光杀死,但在啮齿动
图2 粗球孢子菌关节孢子
图3 粗球孢子菌、生活周期
A.单个关节孢子 B.发芽的关节孢子 C、D.形式菌丝 E.菌丝中形成中隔及关节孢子 F、G.关节孢子进入组织后的发育阶段H.内孢子 H-R.逐渐形成小球体 S.成熟小球体
物洞穴中或在表土下12~14cm处能存活数月,甚至繁殖。冬季多雨可促进本菌在土壤中繁殖并形成关节孢子,因而使次年夏季发病增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