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癣是由微小棒状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皮肤病。该杆菌侵入皮肤角层并在其中繁殖,细菌大量存在于角层的角化细胞内和细胞间,破坏角层的完整而碎裂。温暖潮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本病在我国比较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成人为主,广泛的躯干红癣常见于热带黑人中年妇女,腹股沟损害多发生在男性。皮损十分局限,为干燥带有细小鳞屑的淡红斑,有时带棕色,边界清楚而不规则。广泛和慢性皮损可呈大片状。好发部位为股内侧和肥胖者的腹股沟和腋窝、妇女乳房下。亦可累及躯干的任何部位和与四肢相邻的区域。暴露部位少见。亚临床型常见,主要发生在趾蹼、臀裂、脐、耳后、外耳道、包皮内层等皱褶处。此型虽有红斑鳞屑,但易与其他显著炎症的感染并存而被忽视。皮损一般不甚痒,如有剧痒,应注意是否伴发念珠菌或其他霉菌病。
组织病理可见明显的角化过度,在角层上部有革兰阳性杆菌。真皮有由淋巴细胞点状浸润组成炎症反应,偶见血管周围浸润。在暗室中用强的午氏光灯 (100W)照射,皮损呈橘红色到珊瑚色荧光,是角层中细菌产生的卟啉引起。洗澡和使用抗生素肥皂后荧光可以减少。直接检查可先用乙醚除去脂肪,然后用革兰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可见0.62~0.8μm直径约5~20μm长的菌丝。在多种细菌培养基中,菌落均能很好生长。但常很难与其它的皮肤棒状杆菌区别,在羊红细胞培养基上,37℃48小时后,可见正圆形光滑的灰白色菌落,略为高起,直径约2~3mm,呈奶油样粘稠,同许多棒状杆菌一样。在199组织培养基(没有抗生素,含有20%胎牛血清或鸡蛋白。) 经1~4天培养后,产生的菌落在午氏光下显示珊瑚色的荧光。
根据典型的,边沿清楚的,带有细小鳞屑的淡红色斑,午氏光下由橘红到珊瑚色的荧光,有荧光的鳞屑包含有许多革兰阳性菌丝和杆菌,诊断即可成立。
泛发性红癣可与花斑癣混淆,特殊病例应与银屑病鉴别,表皮癣菌引起的腹股沟皱褶处的股癣亦应与红癣鉴别。
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是红霉素,每天口服1g,一周后可见显效。其他广谱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和四环素 (小儿忌用) 均有效。内用青霉素通常无效。局部使用角层剥脱剂如水杨酸苯甲酸软膏或硫黄水杨酸软膏可以取得暂时疗效,含抗生素肥皂对此病的治疗或预防复发有一定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