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疤痕等多种损害。常见有寻常痤疮、聚合性痤疮、婴儿痤疮、药物性痤疮及接触性痤疮等。
寻常痤疮 为青春期常见病。本病是在有遗传性因素情况下,由雄激素引起的,尤其是与皮肤组织中的双氢睾酮增加有关。在青春期,雄激素增多,皮脂腺发育旺盛,皮脂腺毛囊管壁出现角化并堵塞皮脂的排出而形成脂栓,即是“粉刺”。毛囊内的痤疮杆菌,在富有营养并相对缺氧的环境内繁殖较快,产生溶脂酶,蛋白分解酶及透明质酸酶等。溶脂酶分解皮脂中的三酸甘油酯,使成为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蛋白分解酶及透明质酸酶能侵蚀和破坏毛囊壁,使毛囊内含物进入真皮,从而引起毛囊皮脂腺周围炎症反应。
本病多见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有皮脂过多现象,毛孔多较粗大。开始为粉刺,主要发生于面部,尤其是前额、双颊、颔部,其次胸、背部及肋肩,常疏散对称分布,严重者可密集成片。粉刺有两种: ①黑头: 亦称开放性粉刺,为明显扩大毛孔中的小黑点,与皮面平行或略高于皮面,阻塞毛囊管内的脂栓末端。若用手挤之,可挤出脂栓,形似1mm左右的乳白色蠕虫,顶端为黑色,乃色素沉着所致。②白头: 亦称封闭性粉刺,为灰白色轻度高起的针尖至针头大的小丘疹,临床上不易看到毛囊口,亦不易挤出脂栓,也没有黑色素沉着。在发展过程中,粉刺可演变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囊肿、疤痕等,常为多形性,往往以其中一、二种较为显著。炎性丘疹一般自米粒至黄豆大,顶略尖,微硬,色淡红或较深,其中心可有黑头。脓疱多位于丘疹顶端,自绿豆至黄豆大,常因炎症较重或化脓感染而成。结节常呈紫红或暗青色,可高出皮面呈半球形或圆椎形,亦可埋藏较深而仅能扪及,以后或被吸收或成脓肿而溃破,其基底浸润则常持久,不易消失。囊肿发生于毛囊口皮脂堵塞、炎症部位较深、组织有液化坏死、范围较大时,其内含胶冻状物,压之有波动感,而表面炎症反应往往不重或有较大的黑头粉刺。病程慢性,时轻时重,常持续至中年时期,病情逐渐缓解而愈合、遗留或多或少的凹陷状萎缩性或肥厚性疤痕。
组织病理检查示粉刺含有角化细胞,皮脂和某些微生物,挤塞在毛囊口内。丘疹是毛囊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同时可见一小部分毛囊壁开始碎裂。脓疱是毛囊壁破裂后,在毛囊内形成的,内含较多的中性粒细胞。结节发生于毛囊破裂部位,是由皮脂、游离脂肪酸、细菌和角化细胞自毛囊进入真皮引起炎症而成。毛囊周围的浸润可发展成囊肿,其中有很多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少数异物巨细胞浸润。在痊愈过程中,炎症浸润为纤维化所取代而形成疤痕。
本症应与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及职业性痤疮等鉴别。
治疗应少吃脂肪,糖类和刺激性饮食。常用温热水肥皂洗涤患处,避免用手挤捏。避免用油脂类化妆品和服用可可、碘化物、溴化物及皮质激素等药物。轻症可不需治疗或仅需局部使用消炎、杀菌、轻度剥脱剂等类药物。最常用的是复方硫黄洗剂和白色洗剂,其他如5%硫黄、5%过氧化苯酰洗剂,5%盐酸四环素40%二甲基亚砜液,5%鱼石脂10%硫黄糊剂,或0.03~0.1%维生素甲酸酒精液或霜剂等,可酌情选用。其中过氧化苯酰为一强烈消毒剂,有溶解黑头粉刺的效能,但易引起接触过敏。
较重的病例除局部治疗外,可酌用以下方法: ①内服药物如四环素每日0.5~1.0g,数日后减至维持量0.25~0.5g,连服数月。红霉素每日0.6g,以后减至维持量0.2g。复方新诺明 (每片含甲氧苄氨嘧啶80mg和磺胺甲异恶唑400mg)每日1片,可服2~3月。硫酸锌每日0.4~0.6g,共3月。②结节性、囊肿性损害可采用损害内注射去炎松混悬液0.05~0.1ml (每ml含2.5~0. 5mg)。③物理疗法如紫外线(红斑量)或液氮冷冻 (喷雾法或点涂)适用于结节性或囊肿性痤疮。
聚合性痤疮 为寻常痤疮的一种慢性化脓性异型。以穿通性脓肿及不规则疤痕的形成为其特征。本病几均见于男性。年龄约18~30岁,可由丘疹或脓疱性痤疮恶化或静止多年的痤疮复发而产生。原因未明,可能与免疫功能缺陷有关。因分离出的细菌与寻常痤疮并无区别。但患者对细菌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是降低的。
起病缓,损害包括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窦道和疤痕等多种混合性损害,常群集而融合。主要发生在背、臀及胸部,亦可累及腹、肩、颈、面、上臂等处。本病的黑头明显,常较多而大,可为多孔性。结节增大,化脓可成为穿通性脓肿或溃破形成顽固性深在性溃疡,有向周围扩展而中心倾向愈合。较大的囊肿可形成不规则波动性斑块,表面紫红而基底互相通连的窦道,自窦道口可溢出浆液性、脓性,或粘液样分泌物。脓肿窦道愈合后有显著的疤痕或瘢痕疙瘩。病程可长达20年,较难治疗。有时可并发化脓性汗腺炎及头皮蜂窝织炎。有时可有全身不适、发热、关节疼痛等。血沉、白细胞可增高,甚至出现贫血。偶有在疤痕上发生鳞癌者。
组织病理可见毛囊性角栓较多,毛囊周围的炎症浸润显著,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多核细胞。毛囊内及毛囊周围有脓肿形成,在窦道处可见表皮向下增生,疤痕处则表皮萎缩,真皮硬化。
治疗可按寻常痤疮处理,严重者可试用皮质激素或女性素。久不愈合的脓肿和窦道可考虑外科手术及植皮。婴儿痤疮 本病多发生于两岁以内,男孩较多,其中发生于3月以内者亦称新生儿痤疮。病因未明,但其本质与寻常痤疮相同,可能与遗传因素或由母体而来的性激素的影响有关。大多数患者17羟醇及17酮醇排泄量是正常的。损害主要为散在或群集的黑头粉刺,多见于面颊部,其次是前额及颏部,有的病人伴发丘疹及脓疱,但极少发生囊肿及结节。一般经过数周至1年左右完全消退,或遗留点状小疤痕,但个别可持续至5年左右。有家族史者一般较为顽固,且到青春时期易严重复发。轻者可不必治疗。有丘疹脓疱者可按成人痤疮处理,应注意防止产生疤痕。
药物性痤疮 参见“药物反应”条。
接触性痤疮 参见“职业性皮炎”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