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结肠小袋纤毛虫与小袋纤毛虫病

结肠小袋纤毛虫与小袋纤毛虫病
 
摘要: 小袋纤毛虫病是由寄生于人体大肠内的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 (Malmsten,1857) Stein,1862]侵入肠壁所引起。

小袋纤毛虫病是由寄生于人体大肠内的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 (Malmsten,1857) Stein,1862]侵入肠壁所引起。

结肠小袋纤毛虫的生活史包括滋养体期和包囊期。滋养体卵圆形,大小50~200×40~70μm,体表有紧密而稍呈斜行排列的纤毛,能作规律性摆动。虫体前端有凹陷的围口膜,与漏斗形的胞咽相连,壁上有纤毛。食物经纤毛摆动从胞口送入体内,形成食物泡予以消化,残渣由体后端的临时性胞肛排出体外。体内有2个伸缩泡,1个在中部,另1个和胞肛相通,有调节体内水分和排泄的作用。虫体中部有1个充满染色质粒的肾形大核和1个球形小核。包囊圆形,直径约40~60μm,囊壁外层厚、内层薄。囊内有大核、小核和伸缩泡等结构。

结肠小袋纤毛虫

左: 滋养体 右: 包囊


包囊被宿主吞食后,在小肠内脱囊,逸出滋养体,寄生于结肠和盲肠内,以横二分裂法繁殖,小核行有丝分裂、大核行无丝分裂,继而细胞收缩成2个滋养体。本虫滋养体有时亦行接合生殖。滋养体在大肠下段形成包囊,在适宜条件下也能在宿主排出的粪便中形成包囊。

滋养体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室温中能活10天左右,但不能在pH5以下的环境中生存。包囊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2个月,但日晒3小时即死亡。人因吃了被包囊污染的饮食而感染。

本病散在发生于世界各地,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较罕见,但在西藏有些地区的感染率可达8%。

除人外,结肠小袋纤毛虫亦能感染猪、猴、鼠等,并以猪的感染率最高。在我国,猪的感染率一般在60%以上,西藏个别地区可高达88%。一般认为人体感染常来源于猪,多数病人有接触猪的历史。

病变常见于大肠肠壁,偶见于回肠末端和阑尾,形成的溃疡和溶组织内阿米巴引起的相似,其中能查见滋养体。已知其在肠外寄生的部位有肠系膜淋巴结、肝、胸膜、肺、阴道、子宫、膀胱等处。

人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后,常无症状,呈带虫状态。但有时滋养体侵入肠壁,可产生溃疡等病理损害,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症状。起病常突然。一般病人可不经治疗而自愈。但少数营养不良的体弱患者,可在发病后数日内死亡。部分病人转为慢性,临床表现呈周期性腹泻,受寒或摄食含大量脂肪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常是腹泻的诱因。本虫也能引起阑尾炎,但罕见引起肠穿孔,或随血液、淋巴液扩散到他处者。

确诊依据在粪便内查出滋养体或包囊。

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为灭滴灵,亦可采用卡巴胂、喹碘仿等。

预防主要在于注意个人卫生。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816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